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5-03-30 12:28:46
陶恋林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推动乡村文化振兴,要求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和公共文化建设,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深入挖掘优秀传统农耕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培育挖掘乡土文化人才,弘扬主旋律和社会正气。不久前发布的《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 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意见》,从实施文明乡风建设工程、培育时代新风新貌、丰富农村文化服务和产品供给,加强乡土文化能人扶持等多个维度,专门论述了加强文明乡风建设的重要意义。开展乡村美育建设,可以助推乡村文化振兴,促进乡风文明建设。
乡村文化振兴并非简单“复古”,而是要实现乡村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在乡村建立美育基地,首要解决场地问题。在贵州黔东南自治州黎平县的茅贡镇,一个废弃的粮库建筑在2016年被改造成了一个艺术中心。这个艺术中心不仅为村民提供了一个新的文化活动场所,也成为乡镇新的文化载体。各地可根据实际情况,盘活现有资源,灵活布局。可利用闲置公共空间,比如农村闲置校舍、村委会活动室、文化礼堂以及农家书屋、文明实践场所等,改造转化为多功能音乐教室或活动空间;与当地中小学合作,共享音乐教室和设施(如操场、礼堂)。在益阳资阳区的张家塞乡,画家许国良用一支画笔带领全村孩子走上艺术之路。最初的教学场所,就在村里一棵大树下。由此,也可在缺乏固定场所的村庄,采用“流动美育车”(配备简易乐器、颜料等),定期巡回教学;搭建临时露天舞台或课堂,利用自然场地(如村口大树下、晒谷场)开展音乐、美术教学活动。
在乡村美育基地的建设中,师资是核心驱动力,其重要性不仅体现在知识传授层面,更关乎文化传承、社区凝聚、创新实践以及项目的可持续性,是乡村文化生态的建构者。通过“本土传承+外部赋能”“专业教学+社区联动”的双轨策略增强师资力量,能激活乡村美育的内生动力,促进文化成为乡村振兴的持久生命力。挖掘本土人才。民间艺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熟知地方音乐的历史脉络与文化内涵,是传统技艺活态传承的“活教材”,也是基地的重要师资力量。例如,福建屏南邀请“四平戏”老艺人驻村教学,确保濒危剧种得以延续。引入外部资源。农村地区普遍缺乏专业艺术教师,若仅依赖非专业教师或临时志愿者,可能导致教学内容碎片化、方法单一化。专业师资能系统设计课程,确保学生从基础到实践表达逐步提升。例如,贵州茅贡镇就通过“高校对口支援”,引入中央音乐学院师生团队,为侗族大歌课程提供科学教学法,避免传统口传心授的随意性,同时保留原生态韵味。还如,湖南工商大学音乐学院与常德汉剧高腔保护传承中心携手合作国家艺术基金项目——“常德汉剧高腔表演人才培训”,为地方培养本土人才,促进常德汉剧高腔的发展。
乡村美育基地的重要使命是乡土文化的传承发展,在创建中,融入本土文化特色是重中之重。无论是常德“在地文化复兴”项目,还是屏南“乡村音乐季”项目,都以本土的侗族大歌、四平戏等为重要的教学内容。乡村音乐美育基地应开设地方艺术(常德丝弦、滩头年画等)、民歌(侗族大歌、花儿等)、传统器乐(如唢呐、快板等)课程,增强文化认同感;组织学生参与非遗音乐、美术采风,记录并创新改编传统音乐。另外,还可增加基础音乐美术等艺术教育。设计阶梯式课程,融入跨学科内容。
让传统文化“走出去”,将优秀文化“引进来。”以音乐、美术等为纽带,促进文化之间交流,能够让传统文化更有生命力,不断提高群众的民族认同感与文化自豪感。音乐美育基地的建设,将促进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之间的艺术文化交流和融合,可以有效推动乡村文旅以及相关产业的繁荣发展。一方面,可以基地为平台,举行本地化演出与比赛或节庆等,增强本土文化的传播力和影响力;基地可与城市学校、艺术团体结对,开展“城乡音乐对话”线上线下联合演出,让不同文化交互共融。另一方面,要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村(社区)共建的多方合作机制,确保基地可持续运营,为文化振兴提供源源不断的活力。
(作者单位:湖南工商大学)
责编:曹茜茜
一审:曹茜茜
二审:易博文
三审:王礼生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