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博士村”看“博士墙”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5-04-01 10:16:39

贺辉才

春分刚过,草长莺飞,我与家人驱车前往浏阳沙市镇秧田村。这个被誉为博士村的地方,以28位博士、176位硕士、800多名大学生的斐然成就闻名三湘。穿过盛放的油菜花田,一座琉璃牌楼巍然矗立,源开流远润秧田的楹联如长河奔涌,将八百年文脉凝于十八字间。

一墙荣耀,千年文脉

​ 这个博士村位于美丽的捞刀河畔,三拱的古道桥边,巍峨的狮象山下,是一个风景秀丽的好地方。走进村中央,就可看到高逾两层楼的博士墙,28顶博士帽如星辰闪耀。墙上的北大、哈佛校徽,不仅是知识殿堂的象征,更承载着跨越时空的精神图腾。罗志勇与罗洪浪兄弟的故事尤为动人:前者父子同列北大校友,后者兄弟共耀哈佛殿堂。一位耄耋老人轻抚孙辈照片:这娃在麻省理工造卫星,当年揣着红薯走三十里山路上学……

这座户籍仅5400人的村庄,自明代起便文风鼎盛。明清368年间走出75位登科者,其中进士2人,举人5人,太学生11人,秀才57人,让进士故里的美誉早早刻入族谱。自1977年恢复高考后更迎来爆发。村民笑谈:村里敲锣打鼓送博士家庭匾,连考上普通本科都能获奖。不远处,教授墙群英墙依次排开,12位科研医疗精英的简介,续写着耕读传奇。

耕读基因,薪火相传

走进耕读文化馆,泛黄的工分簿与《诗经》共列书架,篾匠工具旁堆着海外寄回的学术专著。清代举人罗卓伦囊萤夜读的布袋静静陈列——夏夜流萤照亮《周易》爻辞,也点燃了世代求学的火种。村民罗老伯忆起往昔:扁担压弯时,我就默背《论语》。如今他的孙子身着博士服的照片,已成为家族新图腾。

村头文光书院的遗址见证着耕读传统。自唐末罗氏始祖立晴耕雨读家训,希贤、聚贤、育贤三所私塾相继兴起,读书声与耕田吆喝声交响千年。展馆内2000余件文物活化历史:孩童在龙骨水车前体验力耕种,用活字印刷重温勤诵读VR技术带学童云游哈佛图书馆,数字族谱在祠堂白墙上演绎囊萤动画。

家训为锚,创新为帆

文化馆首展室悬挂着罗氏十六戒:力耕种、勤诵读、戒争讼、戒溺女......这些镌刻进血脉的训诫,在饥馑年代化作砸锅卖铁也要读书的执念,在新时代转为研学基地的书声琅琅。村里设立教育教学奖励基金,留美博士罗宣干首开先河,乡贤基金持续加码,重点本科奖励升至千元,激励后学蔚然成风。

78岁的罗碧儒是传统与创新的摆渡人。这位八十年代大学生携博士兄长与侄女返乡,将族谱智慧转化为研学课程。春分开笔礼上,博士后代带孩童用平板扫描二维码,《秧田村志》中的家训瞬间化作抖音短视频;夏夜萤火纷飞时,祠堂投影将古诗意境注入数字时代。

凤凰还巢,反哺桑梓

如今的秧田村,新房林立却鲜见攀比。不比谁家楼高,只比谁家娃有出息已成共识。博士墙不仅是荣誉榜,更是反哺承诺书:罗晴博士携交通规划专利返乡,将村道拓宽工程变为实践课堂;哈佛医学院团队定期义诊,用基因检测守护乡亲健康;博士新农人以物联网技术重塑稻田,区块链大米香飘北上广精品超市。

夕阳西沉,牌楼楹联知识改变命运,文化孕育美德在暮色中愈显灼灼。捞刀河水声与研学孩童的诵读交织,千年耕读传统在新田园牧歌中焕发生机。离村时,我回望这片土地——这里曾以囊萤夜读惊动四野,而今正以博士反哺续写传奇。一个村庄用最朴素的信仰证明:唯有将文化根脉深植厚土,方能育出参天栋梁。


责编:刘瀚潞

一审:刘瀚潞

二审:曹辉

三审:杨又华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