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5-04-01 08:33:33
孙婵
在湖南这片文化沃土上,“实在做事”和“心怀大义”的精神深深影响着艺术创作。最近湖南美术馆举办的“中国当代水墨四十年(1985—2024)湖南站”与“向水墨发问:行进中的创作与现场”两个展览,用不同方式讲述了水墨艺术四十年的变迁:一个以1985年“新潮美术”为起点,以时光长廊的形式系统梳理中国水墨艺术四十年的发展脉络。另一个则聚焦当代水墨的创作现场,通过搭建思辨性的场域,呈现水墨艺术家的时代性与土壤性,共同构建一幅既具体又丰富的展览研究样本,也能从一隅照出湖南文化基因如何在当代艺术中生根发芽。
展览总策划田绍登既是组织者,也是水墨艺术创作者。他以碑帖的苍劲笔法重构山水意象,将书法的时间性渗透于绘画空间的流转,以宏阔的山水意象映照出数字时代的艺术抉择与精神超越。展览中,朱训德、刘云、石纲等六位湖湘艺术家的创作实践,既是对湖湘文化基因的传承和发展,更构建起当代水墨在地性转化的独特范式,展现出湖湘文化特有的精神品格与当代艺术的生命活力。
朱训德 《冬语》 189cm×538cm 纸本水墨 2010
朱训德的《冬语》以一种简约的现代形式,借一小景却能建构宏大天地,以一种高古典雅的方式和遥远的宋式美学相呼应,雪色苍茫中透着灵动。那些看似随意的墨痕,既延续了古人写意的洒脱,又通过层层渲染让画面有了现代感,就像给传统水墨注入了湖南人特有的温厚与哲思。
石纲笔下的山水打破常规,在混沌墨色中寻找新天地。他的《叠嶂峥嵘》聚焦楚地的自然风貌与人文关怀,试图通过“写意性笔墨”探索水墨的当代语言,其作品既保留了传统水墨的气韵,又深度融入楚文化的精神内涵,同时进行现代构成与重彩实验,赋予水墨以现实意义与全新图式。远观其作品,有吞吐万象之气;近观,则能感受到生机勃勃、混沌初开之态。
邹建平的作品如其性格一般,一边是带有湖湘底色的厚重宽广,一边又是对人文生命的柔情关怀。他以实验姿态挑战水墨的媒介极限,宣纸上的泼洒、拼贴与重彩碰撞出戏剧性冲突。强劲的艺术生命力把观者拉到远方,以荒诞感叩击消费社会的精神困境,让水墨从文人雅趣跃升为批判现实的锋利武器。
石劲松的《林泉》系列让人想起古诗里的山水意境,却另辟蹊径。他把不起眼的山涧石泉放大成主角,以其强大的水墨表现能力用浓淡相宜的墨色把小小景致画得气象万千,就像用显微镜观察山水,发现了隐藏的生命律动。
刘云的《大暑之三》把传统山水打散重组,几何块面与水墨交融,画中闪烁的光点仿佛在叩问生命的意义。周玲子作为女性艺术家,用工笔画诉说女性故事,朦胧墨色中流动着私密情感,为水墨艺术打开了新的视角。
这群艺术家既有共同的文化根基,又各具特色。他们的探索,本质上是本土文化在全球化时代的自我表达。他们既守护着笔墨传统,又大胆创新:朱训德的冬雪私语、石纲的混沌山水、邹建平的重彩拼贴、周玲子的女性叙事……共同编织出湖南水墨的新图谱。在数字技术改变我们感知方式的今天,这种扎根传统又勇于突破的创作,正是让古老艺术焕发新生的生动实践。就像湖南人爱吃的辣椒,既保留着土地的本味,又能调出千变万化的精彩。
(作者系湖南美术馆副馆长)
责编:刘瀚潞
一审:廖慧文
二审:曹辉
三审:杨又华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