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江副刊·潮头|你好!湖南国保⑭天后宫里读芷江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5-04-01 08:34:59

简 介

芷江天后宫,位于怀化市芷江侗族自治县县城舞水河西岸,于清乾隆十三年(1748年)福建客民所建,也称“福建会馆”,是内陆地区最大的天后宫。芷江天后宫山门集建筑、石雕、绘画艺术于一身,是中国同类石刻工艺中的精品。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芷江天后宫。资料图片

刘本楚

踏着春天的脚步,我来到了芷江。驻足舞水河畔,我最想去的地方,是天后宫。

芷江天后宫与县城隔河相望,已历经250多年的风雨岁月。天后宫于清乾隆十三年(1748年)由福建客民所建,曾称“福建会馆”。清同治八年(1869年)《芷江县志》载:乾隆十三年(1748年)福建客民在福建会馆原址上重建天后宫,嘉庆、道光年间,总面积6532平方米,现存建筑面积1970多平方米。自明代始,就有一批批远离家乡经商的福建客民,携儿托女,历经艰辛,自洞庭入沅江进舞水,到达芷江。最早的妈祖庙在此应运而生。清朝时,福建商民于1684年在芷江河西创建了福建会馆,从此福建客商大量集聚于此,可见当时芷江的繁华盛景。

立春后的那一天,我登上天后宫的石板台阶,举目仰望,首先显现眼前的是蹲踞在大门左右的雄狮。再观门楼上方,更有一幅构思精巧、疏密有致、深浅各异、精美绝伦的巨幅画面。

石坊高宽有度,楼形重檐歇山顶门,顶盖斗拱飞椽,十二金鲤咬脊,葫芦攒尖,左右青石铺地平台,围雕龙栏杆,十七级石阶居中,亲密连接着沿河大道。舞水滔滔,浪欢风笑,日暖月温,长长久久地滋润着又温暖着天后宫高大雄阔的门庭。

浮雕画图于坊上,花草竹木,人物神仙,鱼龙凤狮,形象生动,画面清晰。一幅一典,数幅一据。侧柱分布的画图,分别为“八仙飘海”“丹凤朝阳”“二龙争珠”“八王巡天”“魁星点斗”“连升三级”“狮子滚绣球”……大雕细刻,镂空镌深,惟妙惟肖。尤其从“五龙拱圣”中托出了“天后宫”三个浑厚圆润的大字,凭我的目力,似有清代书法家何绍基的笔力。

再看“武汉三镇”“洛阳桥图”此二幅浮雕,曾被专家誉为门坊这块“翡翠上的蓝宝石”,其雕刻采用镂空与平雕相融的工艺,施刀细腻入微,构思奇巧而精致。细观“洛阳桥”下涛涌连天,箬篷小舟拍浪穿行其间,浪头撞船头,船行浪头上。船上众人或紧贴箬篷,或鼓劲搬艄,情势危急却并无惧色。桥上路人,有焦急欲呼,有啧啧称赞,神态各异。再观另一浮雕,将汉阳、汉口、武昌三镇的繁华景象浓缩其中。长江、汉水澎湃,大小船只舟来楫往,百业兴旺。岸上风光无限,舟上谈笑风生,摇橹的、饮酒的、对歌的,浮雕方寸之地,尽显人间盛景。

步入天后神殿,妈祖端立殿堂,慈祥微笑面容,笑迎天下万众,把千万疾苦装进心中。史载五代末年,福建莆田都巡检林愿年过半百喜生一女,取名林默。林默16岁时窥井得符,灵通变化,常日乘席渡海,救人于水厄海难。清康熙皇帝平定台湾后,特旨重新扩建平海天后宫,并将林默封为天妃,后又加封为“天后”,从此,福建人民就更加信奉“天后”了,并亲切称之“妈祖”。此后,凡经商或出海时都要将天后祭祀于船头和会馆之中。

走进后宫石坊大门,便见戏台高筑,仔细察看,是典型的侗族特色的传统木质结构。两边立柱刻有各种人物场景,特色鲜明,充分体现了多民族文化艺术的风貌。穿过戏楼,南北耳室对立,是为演员化妆和休息之处。再往前行,跳入眼帘的是中堂正殿与观音堂,堂内供奉神态各异的观音圣像,左为财神殿,右为武圣殿和五通神殿,均为木质结构的精美艺术雕刻,流动着庄重而静雅的艺术清风。

我静静伫立舞水河岸,再度回头仰望“妈祖殿”的那副门联“天上显灵威挽转危机扶宇宙,后宫施妙法排除厉祸护人间”。今天,芷江的天后宫已成为芷江文旅的重要景点之一,为芷江的繁荣昌盛注入了一笔厚重的文化艺术财富。

责编:刘瀚潞

一审:廖慧文

二审:曹辉

三审:杨又华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