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角遇见“黄金屋” 湘江新区打造“15分钟文化圈”

彭毓妍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5-04-01 10:20:43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通讯员 彭毓妍

3月31日下午,外卖骑手小李在洋湖水街停下电动车,被长沙市图书馆洋湖分馆亮着灯的玻璃窗吸引。

洋湖分馆是湖南湘江新区“15分钟文化服务圈”的新节点。馆内,左手边绘本区有学生欢笑,右手边窗景桌前有考研大学生专注学习。这是湖南湘江新区“15分钟阅读圈”的寻常场景。全区1个中心馆、36座分馆、17座智慧图书馆、15个流通服务点、30个馆校共建学校,从社区到乡村,覆盖全区的“书香网络”让9.44万余持证读者步行十五分钟内必遇书香。

空间破界:当阅读空间嵌入城市毛细血管

“以前总觉得图书馆是‘知识的殿堂’,现在更像是家门口的便利店。”全职妈妈王微的感慨,道出了新区阅读服务的革新。在润龙分馆,她常带着《简·爱》和一杯热水,与送完孩子的家长共享阅读时光。这座400平方米的社区图书馆,年流通图书17.5万册次,日均接待读者超百人,成为全市最繁忙的社区馆之一。

新区的阅读网络不仅扎根社区,更向城市的每个角落延伸。2022年,九丰村乡村图书馆开馆,村民首次实现与全市图书通借通还;2024年,长房24品八方分馆入驻商超,书香与菜香交融,文化流量与商业增量相互成就;2025年,洋湖、王府井等3座智慧图书馆陆续开放,感应灯光、智能借阅系统和无障碍设施让科技与人文无缝对接。截至目前,新区69座分馆如毛细血管般嵌入景点、商超、公园甚至山野,市民步行15分钟即可“邂逅”一处阅读空间。

“阅读不该是郑重其事的奔赴,而是转角处的一盏暖灯。”湖南湘江新区图书馆馆长邓薇说。从商场到田间,这座城市的阅读版图正被重新定义。

社区共生:书页间的温度与力量

在枫华府第分馆,图书管理员彭秀玲的笔记本上记着一串特殊“密码”:独居老人王爷爷每周必借养生食谱,湖南中医药大学的学生偏爱《十宗罪》,年轻妈妈们热衷亲子绘本……“记住读者的习惯,服务才有温度。”她回忆,曾为了一本悬疑小说,专程跨区从长沙县分馆调书,让《十宗罪》在馆内流通了两个月。“现在读者见到我都会打招呼,这种连接比借书数据更珍贵。”

这种温度,在不同分馆化作各具特色的服务。在麓谷片区,麓景分馆化身企业“智慧引擎”,每月为园区提供数据库服务150次,助力科技公司攻克研发难题;在洋湖国际社区,560平方米的空间里陈列着25%的外文书籍,英文版《哈利·波特》与阿拉伯语绘本并肩而立,去年外文借阅量猛增65%;在24小时图书馆,务工群体通过职业培训书籍学习技能,感应灯光照亮他们的深夜求学路……

“书架承载知识,服务传递温情。”邓薇表示,分馆与社区服务站深度融合,从多语种导览到无障碍设施,从“管家式”书单定制到亲子故事会,每个细节都在搭建通往书海的桥梁。

品牌破圈:让阅读激活城市文化基因

每周三下午,阳明山庄社区的“妈妈读书会”总准时传出琅琅的读书声。这个由三位母亲发起的读书会,历经12年已扩展至百余人,累计举办近400场读书沙龙。全职妈妈高丽是其中的蜕变者——五年前,她蜷缩在角落倾听他人分享,如今已能主持百人讲座。“共读《非暴力沟通》时,我和丈夫一起标注书里的金句,像缝合生活的裂痕。”数据显示,类似通过阅读修复家庭关系的案例超20个,社区矛盾调解率提升35%。

阅读的力量,正在更广阔的舞台释放。在洋湖国际社区,向世界说“hi”,多语种沙龙让中外居民以书会友;在乡村,“送文化下乡”年均举办200余场活动,将农技书籍送到田间;在高校聚集区,“麓风大讲坛”邀请学者与市民对话……4799名志愿者、8支高校团队、30万册流动图书,让文化的雨露浸润务工家庭、外籍居民和乡村学童。

当城市白领与乡村学童共读《海底两万里》,当外卖骑手在送餐间隙走进智慧图书馆,当跨国家庭通过多语种书籍触摸湖湘文脉——新区的“15分钟阅读圈”缩短的不仅是物理距离,更是一座城市对精神平等的追求。

69座分馆、100万余册藏书、日均5小时的阅读时长……这些数字背后,是书架间流淌的暖意,是清茶旁展开的对话,是城市为每个普通人点亮的精神灯塔。正如彭秀玲所说:“图书馆不只是借书的地方,它让陌生人变成书友,让孤独者找到共鸣。”当阅读成为触手可及的生活方式,书香便真正融入了城市的基因。

责编:陈佳

一审:李玉梅

二审:王晗

三审:刘永涛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