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5-04-06 16:48:28
彭成刚
在湘西的悠悠岁月中,3.8万枚里耶秦简静静诉说着两千多年前的故事。它们是秦代基层治理的珍贵记录,每一道刻痕、每一个文字,都承载着中华文明的基因,在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宏大叙事里,占据着无可替代的重要位置。
当我们轻轻拂去历史的尘埃,试图深入探究这份宝藏时,却发现重重阻碍横亘在前。这些难题不仅制约着里耶秦简研究的深入,也限制了其文化价值的广泛传播与充分利用。
当前,里耶秦简研究的首要困境,便是研究的碎片化与系统性阐释需求之间的矛盾。学者们如同置身于一座巨大的拼图宫殿,每个人都专注于手中的小块拼图,在文字考释和制度考证的领域各有建树。近五年间,国内发表的417篇相关论文里,单一学科研究的占比竟高达83%,而跨学科研究的比例还不足7% 。这般各自为战的局面,使得我们难以从宏观视角拼凑出秦代基层社会的完整图像。就拿简牍中记载的“迁陵县粮食调拨网络”来说,由于缺乏跨学科研究和量化分析,我们始终无法构建出一个动态的治理模型,无法真切地感受秦代基层粮食调配的智慧与奥秘。
里耶秦简身上,深深烙印着湘西地区独特的文化印记,是秦代大一统进程中区域文化发展的生动见证。可如今,研究模式的同质化,让这份独特性被悄然掩盖。湘西独特的地理风貌、多彩的民族文化与秦简所蕴含的历史信息相互交融,本应成为研究的璀璨亮点,却因“简牍文献 - 考古遗存 - 活态民俗”三重证据链的缺失,而被长久忽视。反观敦煌研究院,通过对壁画纹样的深度挖掘,并与当代非遗技艺紧密关联,成功激活传统工艺,实现年产值超3000万元。相比之下,里耶秦简在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中的独特价值,亟待被重新唤醒与重视。
在文旅产业蓬勃发展的当下,文物保护与文旅转化能力之间的失衡,成为里耶秦简面临的又一挑战。传统的“展柜 + 解说”展陈模式,就像一层厚厚的玻璃,将游客与简牍背后鲜活的历史故事隔开。“邮书封检制度”等充满文化内涵的内容,无法转化为游客能够亲身参与的场景,文化传播仅仅停留在表面的知识灌输。人才结构的不合理,使得研究过度依赖外部院校和机构,本地专业研究人员稀缺,湘西研究团队的力量十分薄弱。再加上《里耶秦简》4、5卷册尚未公布,数字化整理也未开放阅读,跨领域协同创新的道路困难重重。
不过,困境虽在,破局之路也已逐渐明晰。
为突破传统研究的局限,我们可以构建“简牍生态学”研究体系。设立“简牍地理信息系统实验室”,借助先进的GIS技术,为简牍的地理信息坐标进行精准绑定,还原迁陵县治的空间布局,深入分析地理环境与社会结构之间的内在联系。组建跨学科团队,将人类学、历史学等多学科的智慧汇聚一堂,对简文中“洞庭郡”的行政运作与酉水流域的生态特征展开交叉研究,全方位、立体式地呈现秦代基层社会的真实模样。同时,借鉴敦煌研究院利用数字技术重构壁画绘制的成功经验,开发“秦代基层政务模拟系统”,让简牍在数字世界中重新焕发生机。
人才,是推动里耶秦简研究与发展的核心力量。实施“人才培育计划”,设立涵盖数字人文、简牍研究等多个领域的7个交叉学科工作站,以项目为依托,积极引进具有国际视野和创新能力的中青年学者,为研究注入新鲜血液。启动“酉水学者”培养工程,设计一套科学的“文书释读-制度还原--文化阐释”培养模式,对熟知湘西地区民族文化的研究者进行系统的学术转化培训,打造一支深深扎根于湘西本土、拥有深厚文化底蕴和强大创新能力的研究队伍。学习西北师范大学简牍研究的“传帮带”机制,构建起全方位的研究体系,促进人才的多元化发展与协同创新,逐步提升湘西在里耶秦简研究领域的话语权。
将里耶秦简的文化价值转化为现实的文旅体验,是让其走向大众的关键一步。打造“秦吏日志”沉浸剧场,让游客化身为秦代官吏,亲身体验从文书起草到封检传递,再到绩效考核的完整行政流程,深度感受秦代的行政文化。运用全息技术,生动复原“迁陵丞”的办公场景,开发“迁陵县治”策略游戏,基于简牍数据设计社会治理模拟系统,全方位增强游客的参与感与互动性。依据里程简的记载,精心策划跨省、跨区的“迁陵邮路”,打造独一无二的秦代研学旅行线路。借鉴敦煌“数字供养人”项目的经验,充分利用现代传播手段,实现里耶秦简文化价值的创新转化。
在“十四五”文化数字化战略与武陵山区乡村振兴的时代背景下,湖南成立中国简牍中心为里耶秦简研究与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我们应牢牢把握时机,精准剖析现存问题,通过创新研究体系、大力培养人才、有效转化价值,让里耶秦简成为武陵山区文化高质量发展的闪耀名片。让这份承载着千年历史的珍贵遗产,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夺目的光彩,连接起过去与未来,跨越地域的界限,向世界讲述中华民族的精彩故事。
责编:刘瀚潞
一审:刘瀚潞
二审:周月桂
三审:杨又华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