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立颖 新湘评论杂志社“指点”微信公众号 2025-04-01 14:53:34
2025中国产业转移发展对接活动(湖南)于3月28日至30日在湘成功举办。3月29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党组书记李乐成、省委书记沈晓明致辞,省委副书记、省长毛伟明主持开幕式。这是湖南首次举办国家级产业转移对接活动。相比过去“捡到篮子里都是菜”,到如今“提着灯笼找项目”,湖南正围绕优势产业链开展精准对接。
是挑战,更是机遇
产业转移是国家战略需要。推动产业有序转移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优化生产力空间布局、构建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统筹抓好沿江产业布局和转移,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引导资金、技术、劳动密集型产业从东部向中西部、从中心城市向腹地有序转移。”
过去很多地区为招商引资,“捡到篮子里都是菜”,结果是良莠不齐,不仅造成资源浪费和环境破坏,更埋下了长远发展隐患。客观而言,中部地区虽产业集群基础较好,但相对沿海发达地区,配套能力不强;生产要素成本整体较低,但人才和科技资源优势不明显;市场潜力较大,但政务、法治、人文等营商环境水平仍需进一步提高。
长期以来,湖南作为中部省份,在承接产业转移的过程中积极推动全省制造业转型升级。根据湖南省工信厅发布数据,2024年湖南通过各种活动平台吸引承接项目近500个、总投资超2600亿元。着眼未来,湖南需紧紧抓住产业转移新机遇,打造更具竞争力的承接产业转移新高地。
能承接,更能匹配
飞针走线,关键在定好位、选好点。对于产业转移来说,更要考虑有什么就干什么、缺什么就补什么。
承接产业转移重在找准定位与优势。湖南立足“一带一部”区位优势,产业基础扎实、科教资源丰富、综合成本较低。占据着承东启西、连南接北的关键支点,中欧班列(长沙)十年累计开行超5500列,辐射亚欧近30个国家100个城市,连续多年居全国第一方阵;粤港澳大湾区轨道交通网规划中,长株潭都市圈1小时通勤圈初具雏形;高速铁路通道规划中,京广、沪昆、渝厦高铁在湖南形成“米字型枢纽”。
长沙霞凝水运口岸。石亮/摄
基础雄厚的产业基础、真金白银的政策支持、星罗棋布的科创版图、领先全国的资源储能,是湖南承接产业转移的优势,这也是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知名企业、行业龙头将关键工序、生产基地、研发中心转移到湖南的原因所在。
近年来,湖南把培育和壮大先进制造业集群作为推进新型工业化、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关键一招”,引导项目、资源、政策向集聚区聚集。
同时,将绿色智能计算作为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抓手,提出三大核心产业(自主安全计算、 北斗规模应用、 音视频)和 五大关联产业(人工智能、 新一代半导体、 新型显示、 低空经济、 智能衡器计量)的绿色智能计算产业“湖南方案 ” ,从资金扶持、项目落地、集群培育、人才引进等方面,为产业发展提供系统集成保障。
可以看到,湖南聚焦新材料优势产业领域,如先进钢铁、先进化工、先进储能材料等,搭建“产学研用”交流合作平台,促成一批项目签约。
更令人瞩目的是,湖南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4+4科创工程”为引领,先后建成大飞机地面动力学试验平台等5个国家级科研平台。
截至目前,湖南累计培育5个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15个国家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拥有135家省级及以上产业园区。这亮眼成绩,彰显着湖南正成为承接产业转移的“理想栖息地”。
要引进,更要养活
新一轮的产业转移,将引领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发展,构建起一个开放、共享、可持续的产业新生态。要担起如此重任,除国家战略的支持外,更要强练内功。
打造更具活力的承接平台。用好中国(湖南)自由贸易试验区、湘南湘西承接沿海产业转移示范区等国家级平台优势,主动对接融入重大国家战略,争取更多好项目、好企业转移到湖南。
构建更加成熟的服务机制。以活动为媒,建立健全区域对接合作机制、项目跟踪服务机制等。在资金、人才、技术等方面给予政策支持,助力企业快速成长,让项目留得住、发展好。
衡阳智能衡器计量产业园。图源:湖南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
深化更高水平的开放合作。面向京津冀、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等重点承接方向地区,立足本地产业基础和发展所需,围绕产业集群培育和重点产业链建设,推动高质量“走出去”、高水平“引进来”。
营造更有优势的营商环境。服务上线,持续擦亮“身在湖南,办事不难”金字招牌,深化“走找想促”“送解优”活动,以更优营商环境助力产业发展,尽全力让客商来湘投资无后顾之忧。
跨越山海的地理迁徙,必将成为共生共荣的全新启程。拒绝“捡到篮子里都是菜”,服务于产业转移“全国一盘棋”,湖南将以本次活动为新起点,推动承接产业转移取得更大成效。
责编:王敦果
一审:王敦果
二审:张马良
三审:周韬
来源:新湘评论杂志社“指点”微信公众号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