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4-01 15:07:05
近日,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公安部联合公布《人脸识别技术应用安全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首次对“刷脸”应用划定了明确的安全边界。为什么要给人脸识别“立规矩”?这一曾经的“黑科技”究竟暗藏了哪些风险?
“人脸识别技术,就是计算机对人脸图像进行深入分析与比对,以实现身份识别和认证。”北京邮电大学计算机学院副教授陈晋鹏介绍说,近年来,人脸识别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安防监控、金融支付、交通出行、社交娱乐等多个领域。
西北工业大学学生“刷脸”进出图书馆。图源:新华社
从机场安检的“刷脸”通行,到小区门禁的“无感解锁”,再到移动支付“扫脸即付”,日常生活中,人脸识别技术大大提高了身份验证的效率和准确性,为人们的生活带来诸多便利。随着应用的深入,其“双刃”特性也日渐凸显。
“信息安全隐患首当其冲!”中国信通院数安智库专家曾令平说,人脸信息属于个人敏感信息,一旦泄露或被滥用,后果不堪设想。在很多日常应用场景中,人脸识别设备的安装和使用既不愿意明确告知用户,也不会征求用户的同意,用户的人脸信息就这么悄悄地被收集和使用,甚至未经授权就挪作他用。
去年6月,杭州警方破获的“AI换脸侵犯隐私案”中,犯罪团伙利用AI伪造视频,破解了一些网络平台的登录认证,窃取了大量用户的人脸识别信息和私人数据并出售获利。“近年来,各类AI换脸诈骗高发,暴露了人脸信息泄漏潜在的风险。”曾令平说。
此次发布的《办法》,在保护人脸信息安全、机构应履行告之义务等方面划了安全边界。《办法》还突出了“需要用户单独同意”“不得作为唯一验证方式”等条款,给了公众对“刷脸”说不的底气。
在身份验证和支付应用场景中,“刷脸”并不是身份验证的唯一选择。陈晋鹏认为,指纹、虹膜、声纹等生物识别方式也是不错的选择。“对于一些非必要的人脸识别应用,还是应该把选择权交给用户。”
在今年6月1日正式实施后,《办法》将为规范人脸识别技术应用提供重要支撑。不过曾令平提醒,这并不意味着能完全消除风险。“‘刷脸’时,我们还是应了解信息收集目的、方式和范围,自主决定是否提供。日常也应注意保护自己的人脸信息,不随意在不可信平台识别或发布高清照片。如果发现自己的人脸信息泄露或滥用,应及时向有关部门投诉,维护自身权益。”
人脸识别技术的价值毋庸置疑,但其发展应建立在尊重人权与隐私的基础上。《办法》的出台,就是在通过规范为技术“校准”方向。“相信随着法规完善与技术迭代,我们会迎来一个更加安全的‘刷脸’时代。”陈晋鹏说。
(来源:中国科普网)
责编:伍芳芳
一审:伍芳芳
二审:姚瑶
三审:黄维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