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甜 三湘都市报 2025-04-01 21:53:54
三湘都市报·新湖南客户端全媒体记者 田甜
4月1日清晨,湖南长沙雨花区跳马镇,晨曦浸润着山林的苍翠。左宗棠墓前,79岁的黄志清微弯腰,用布满老茧的手轻轻拂去墓碑上的落叶,今年是他正式担任守墓人第39个年头,也是黄氏家族接续守护左宗棠墓的第139年。
“临近清明,前来祭扫的人明显多起来。”作为第五代守墓人,黄均跟在父亲身后,父子俩认真地清扫墓园,擦拭祭台。黄志清喃喃道,“守墓不是扫扫地,是守一份良心,更是守住民族气节。”
一家五代人守护左宗棠墓139年
1885年,左宗棠病逝于福州,归葬长沙。次年,黄志清的曾祖父黄佑春成为第一代守墓人,自此,黄家人将守墓视为使命,代代相传。
战争年代,黄家人曾被迫短暂中断守护墓园。20世纪70年代,墓地遭遇严重破坏,黄志清的母亲含泪叮嘱:“左公有功于国,绝不能让他曝尸荒野。”一家人连夜赶回,重新掩埋遗骨,延续家族使命。
1986年,左宗棠墓被列为湖南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黄志清受邀正式担任守墓人。早已跟随父亲守护墓园的他,每日清晨清扫祭坪、擦拭香炉,一遍遍为游客讲述左宗棠事迹,风雨无阻。即便如今年近八旬,仍坚持每天巡查10余次。
黄志清一辈子几乎没出过远门,连子女带他旅游都被婉拒。如今,儿子黄均也加入守墓行列。讲述左宗棠事迹时,虽不如父亲熟稔每个细节,却承担起“翻译官”的角色。许多外地游客听不懂长沙方言,黄均便用普通话转述父亲讲述过无数次的故事。“父亲年纪大了,我得帮他守住这份责任。”黄均告诉记者。黄志清在一旁欣慰地表示:“儿子接班,我放心。”
墓园一角,黄志清的母亲和祖父长眠于此。当年重修墓地时,他坚持不迁祖坟,“长辈们守了一辈子左公,死后也要陪着。”漫长时间里,守墓人的命运与墓园紧密交织。
“只要我还能动,就会一直守下去”
“左公一生堪称传奇,三试不第,却以‘身无半亩,心忧天下’的胸怀投身救国,晚年抬棺出征收复新疆,力阻列强蚕食国土。墓前石柱镌刻的‘汉业唐规西陲永固 秦川陇道塞柳长青’16字,正是其一生功绩的写照。”市民刘先生带着孩子前来祭扫,黄志清挺直腰杆,开启了宣讲模式。
游客问及左宗棠为何葬于跳马镇,他指着远处的山水说,“左公生前巡游跳马,盛赞此地风水雄奇,立誓死后归葬于此!”
20世纪70年代,左宗棠墓曾遭严重破坏,御碑亭、神道、石像生等文物损毁殆尽。黄志清冒死藏下一只石羊,成为如今墓园唯一的原物。近年来,黄志清一家的故事经媒体报道后,不少人专程前来致敬,有游客在留言簿写道:“百余年守护民族英雄墓的人,本身就了不起”。
结束晨时祭扫前,黄志清在墓前摆上一束白菊,老人抚摸着斑驳的石碑,低声絮语:“左公,今年来看您的人又多了……”不远处,黄均正用手机向年轻游客展示左宗棠西征路线图,时代在变,守护的方式也在变,但黄家人对历史的敬畏始终未变。
“只要我还能动,就会一直守下去。”黄志清反手锤了锤腰,如今孙子也在学习左宗棠生平,黄家人139年的守护将在第五代、第六代手中延续,成为中华文化赓续的生动注脚。正如墓前的百年古松,历经风雨,依然苍翠挺拔。
责编:田甜
一审:田甜
二审:黄娟
三审:周文博
来源:三湘都市报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湖湘情怀,党媒立场,登录华声在线官网www.voc.com.cn或“新湖南”客户端,领先一步获取权威资讯。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