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仙岭下读好书丨《灿烂千阳》——穿过黑夜 爱与希望比阳光更暖

    2025-04-02 10:46:54

推荐理由

《灿烂千阳》是美籍阿富汗裔作家卡勒德·胡赛尼继《追风筝的人》后创作的一部震撼人心的作品,展现出作者极具感染力的叙事能力和对情感细致入微的刻画能力,以及对国家命运的敏锐感受力。本书以玛丽雅姆和莱拉两位阿富汗女性的生命轨迹为主线,讲述了她们于悲惨命运中找寻人生救赎和意义的故事。

主要内容

废墟里的玫瑰:女性的觉醒与力量

作者用双线叙事的手法,描写了玛丽雅姆与莱拉在双重镜像下的命运史诗。玛丽雅姆出生于1959年,是一个从小被富商父亲安置在乡下破旧泥屋的私生女;莱拉出生于1978年,是喀布尔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的漂亮女孩。

相差十九岁的两代女性,在不同时期嫁入同一个家庭后,遭遇了同样的悲惨压迫,她们从彼此戒备到相濡以沫,用身体丈量着生存的边界,在绝望的泥沼中相互救赎。当玛丽雅姆为了莱拉和她的女儿不被送往孤儿院,而下定决心开始反击的时候,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两个女人的觉醒,更是阿富汗民族在现代化进程中寻求新生的隐喻。

黑暗中的火种:永不熄灭的文明之光

在阿富汗塔利班统治下的喀布尔,黑色罩袍成为了囚禁女性灵魂的枷锁,但玛丽雅姆偷偷教莱拉女儿识字时摇曳的油灯却照亮了文明的暗河。在玛丽雅姆小时候,也遇到了一位教她读书认字、鼓励她学习的老爷爷,这位老爷爷在她心里播下了知识的种子,让她时常幻想自己能坐在教室里,“将一根尺子摆在纸张上,画出一些看上去很重要的线”。

莱拉冒险保存法拉哈诗集,用破碎的课本教女孩们识字,这都源于莱拉的爸爸曾鼓励她:“你想成为什么样的人都可以如愿以偿,莱拉。我还知道等到这场战争结束了,阿富汗将会需要你。”当她们用指甲在土墙上刻下诗句,这些微小的抵抗如同星群,在历史的暗夜中闪耀着人性的尊严。

永昼的星光:生生不息的生命礼赞

“我们开春就走,阿兹莎和我,跟我们一起走吧,玛丽雅姆。”玛丽雅姆和莱拉开始策划逃跑,但却以失败告终,当玛丽雅姆选择用生命成全莱拉的逃亡时,这个从未被世界温柔以待的女人,用生命谱写了自己人生最盛大的赞歌。

她的牺牲不是悲剧的终点,而是新生的序章,让莱拉最终鼓起勇气和重逢的爱人返回喀布尔重建孤儿院,“我们想要喀布尔恢复绿色”。故事的最后,莱拉站在教室的窗边,她的目光越过那群正在练习打球的孩子,在他们上方,早晨的太阳正在升起;而玛丽雅姆也离得不远,她就在莱拉心中,如一千个灿烂的太阳般闪耀

阅读感悟

读完这部阿富汗史诗,我们仿佛触摸到了文明褶皱里的温度。书中有一句经典的台词:“人们数不清她的屋顶上有多少轮皎洁的明月,也数不清她的墙壁之后那一千个灿烂的太阳。”屋顶上皎洁的月亮象征着纯朴的信仰,而墙壁后灿烂的千阳是千万个阿富汗女性用伤痕织就的精神图腾——当黑袍下的血迹凝结成盐粒,她们用生命证明:真正的文明刻度,永远镌刻在对待弱者的态度里。

当看到莱拉们在废墟上重建学校时,我们的眼前会浮现西南联大师生在战火中传承文脉的身影;当塔利班摧毁巴米扬大佛,我们的脑海会回想敦煌莫高窟守护者在黄沙中修复壁画的执着。百年前的华夏大地也曾浸透战火硝烟,但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中国人民实现了从积贫积弱到自立自强的历史跨越。这段浸透血泪的历史,更让我们深刻体会到和平与发展的珍贵。

如今的中国,正以文明传承者的自觉,将这份跨越战火的精神化作兼济天下的行动。“一带一路”倡议用高铁铁轨丈量文明的距离,用数字丝路编织知识的经纬,让4000万民众在摆脱贫困的同时,也穿上了尊严的铠甲。站在新的历史方位,我们当以“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筑牢思想高地,用“功成必定有我”的历史担当耕好责任田,立足岗位履职尽责,让个人奋斗的涓涓细流汇入民族复兴的壮阔长河。

(推荐人陈旭梅系郴州市档案馆干部)

来源:苏仙岭下读好书

责编:张思齐

一审:梁可庭

二审:罗徽

三审:陈淦璋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