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教新报 2025-04-02 16:21:14
湖南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袁雪琼 谭立新
一、实施背景
工业机器人是智能制造领域的关键共性技术,传统高职机器人应用人才培养存在产教融合不深、课程体系滞后于产业升级、实践能力培养不足等问题,导致人才供给与行业需求存在结构性矛盾。
湖南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立足湖南省智能制造产业发展需求,依托“双平台”,构建了“三维”人才培养目标,创新提出了“四融五阶”人才培养模式,形成了“双平台三维四融五阶”人才培养体系。通过校企协同、平台赋能、产科教创联动,实现了机器人应用人才从“知识型”、“技能型”向“复合型、创新型、应用型”的转型升级,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技术水平高、岗位适应性强、创新能力突出、综合素质过硬的人才支撑。
双平台:湖南省机器人产学研合作与技术应用中心及机器人信息感知与智能控制湖南省高等职业学校应用技术创新中心。
三维:人才培养,产业发展和区域经济发展三个维度。
四融:德技融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赛创融通。
五阶:将人才培养分为岗位认知、技能训练、实践应用、综合提升、就业准备五个阶段。
二、主要做法
(1)“双平台”支撑,共促专业资源最优整合
依托湖南省机器人产学研合作与技术应用中心及机器人信息感知与智能控制湖南省高等职业学校应用技术创新中心,整合教育链与产业链资源,构建“教学-科研-生产-创新创业-社会服务”一体化实践平台,开发企业真实项目案例库,如汽车零部件缺陷检测、智能视觉算法优化、茶叶采摘路径规划等,推动教学内容动态更新。
1.“三维度”协同,确保人才培养精准定位
以人才培养维度为核心,结合产业发展维度(对接湖南省“三高四新”美好蓝图)和区域经济维度(服务长株潭智能制造产业集群),优化专业定位与人才培养目标。
“双平台三维四融五阶”人才培养体系框图
2.“四融合”创新,力推教学模式深度改革
“四环相扣”德技融聚:将思想品德、职业素养等德育元素与技术技能教育有机融合,对人才培养目标设定、师资队伍建设、教学平台建设及教学方法四个环节进行优化,实现德技深融。
“五元协同”产教融合:通过校企共建课程体系、教学平台、实践基地、教学团队与教材,引入企业标准,实现产教密融。
“三三联动”科教融汇:政府、高校、企业三方联动,以科研平台、科研项目、科研成果为载体,协力开展科研、科创、科普工作,将智能控制、机器视觉等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实现科教精融。
“四位一体”赛创融通:在人才培养的进程中,挖掘技能竞赛、创新创业教育、专业教学、科技创新四者的共通要素并融会贯通,促使它们协同发力、相辅相成,全方位赋能高质量人才培养,实现赛创优融。
3.“五阶段”递进,强化学生可持续发展性
将人才培养分为岗位认知、技能训练、实践应用、综合提升、就业准备五个阶段,配套将课程体系划分为五个层次,分层递进、螺旋上升为学生赋能,明确每个阶段学习目标,根据学生反馈进行阶段性学习动态调整,提升学生岗位适应能力,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
三、成果成效
(1)学生全面成长,素养能力双提升
专业技能精进,职业技能竞赛斩获佳绩。近五年,学生获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国家级奖励8人次;省级以上奖励24人次;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国家级奖励4人次,省级以上奖励12人次;其余省市级奖项共40余人次,获长沙市青年岗位能手2人。
就业实习向好,高效服务地方经济发展。近五年,专业为机器人产业链输送了300余名毕业生,其中在高端产业就业的毕业生有200余名,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大量复合型、创新型、应用型人才。专业学生参加专升本考试,提升个人专业技术能力,继续发展深造。近五年,专业专升本升学率位于全省前列。
(2)师资提质培优,教学科研双突破
多路径挖掘教研能力,教学成果丰硕。近五年,专业教师立项市厅级以上教研教改课题20余项,发表教改论文40余篇,发表著作6部,出版教材10余部,建成省级精品课程6门,省级教学资源库1个,参加教学能力大赛,获省级以上奖励6项。打造湖南省“楚怡”教师教学创新团队1个,获得长沙市五一劳动奖章1项、首届星城优秀青年教师奖1项,专业所在党支部被评为省级“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强国行”专项行动团队。
专业团队教师出版的机器人系列教材
全方位推进科研工作,科研成绩斐然。近五年,专业教师立项市厅级以上科研课题6项,发表科研论文6篇,参与行业标准制定2项,获专利及软件著作权20余项,参加职业技能竞赛,获省级以上奖励8项。
(3)产教深度融合,助力行业新发展
保障制度优化,获取资源整合新路径。学校相继出台了《教师企业实践激励办法》《校企联合科研教研项目资助方案》等政策,鼓励教师深入企业实践,联合企业共同开展技术攻坚,并将科研成果及时转化融入教学实践,提升教学质量;激励企业全方位、全过程参与学生培育工作,实现教育链与产业链资源的高效整合。近五年,专业教师参与企业实践24次,6人被评为双师型教师,校企共建课程8门,聘用企业导师2人,校企共建项目9项,横向课题到账金额突破10万元,
教师企业实践现场
产业协同深化,共建“产学研”一体化实践平台。学校积极联合区域内高新技术企业、行业领军单位以及科研院所,共同建设“产学研”一体化实践平台,形成多方联动的合作格局。2024年,立项长沙市市域产教联合体建设项目(产教联合体名称:望城先进制造市域产教联合体);立项机器人信息感知与智能控制湖南省高等职业学校应用技术创新中心。2024年,在第二十六届中国国际高新技术陈国交易产教融合展中,学校“人工智能与制造产业学院”荣获“产教融合产业学院先锋奖”、机器人专业谭立新教授荣获“产教融合特别贡献奖”。
(4)社会服务拓展,专业影响广传播
科普活动现场
筑梦青年,科普教育广泛开展。专业联合湖南省电子学会、湖南省机器人与人工智能推广学会,走进农村中小学和城乡社区,助力青少年儿童科技启蒙教育,开展“烛光义教”“取忠公益课堂”等校园科普活动,激发青少年科技探索热情。近五来,出版科普系列教材1套,累计开展科普活动16次,受益人群达3000余人次。2024年,学校被认定为湖南省科普教育基地。
职业技能鉴定现场
服务社会,技能鉴定规范有序。专业组织在校生和社会人员进行职业技能鉴定工作,包括工业机器人系统操作员、工业机器人系统运维员。近五年,承担了6次职业技能鉴定工作,在校生及社会人员总鉴定人次达400余人次。
责编:陈洁
一审:陈洁
二审:刘芬
三审:黄维
来源:科教新报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