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江副刊·艺风丨当神话披上戏袍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5-04-03 09:34:44

高世逢

“从来生死都看淡,专和老天对着干。我命由我不由天,小爷成魔不成仙。”这首充满力量,能激发无穷斗志的打油诗,出自火爆全球的动漫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哪吒在这首短短28个字打油诗的表演里,潇洒自如、得心应手地把戏剧中常用的基本技法和手位表现得淋漓尽致,如剑指、云手、穿手、十字踢、托按掌、弓箭步、金鸡独立、朝天蹬等,生动地展现了戏剧的魅力,以及传统与现代、古典与创新深度融合的艺术效果。

《哪吒之魔童闹海》的成功,离不开主创团队的匠心,更得益于戏剧与神话结合所产生的强大美学效应。事实上,戏剧与神话的结合由来已久,二者本身就是天然契合的黄金搭档,其创作的作品数不胜数,如大家耳熟能详的《李慧娘》《追鱼记》《天仙配》《三打白骨精》《柳毅传书》《湘子与林英》《刘海戏金蟾》《猪八戒招亲》《狐探》《画皮》《桃源洞》《目连救母》《梁祝姻缘》《八仙过海》等。这些戏剧作品各具神话特色,精彩纷呈,展现出了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虽年代背景不同,但故事离奇曲折,人物形象生动,数百年来一直震撼着观众的心灵。这些可不是简单的戏剧文学作品,而是承载着深厚文化底蕴和民族精神的宝贵财富。《李慧娘》借鬼魂复仇的奇幻情节,展现善恶有报的道德观念;《三打白骨精》通过孙悟空与白骨精的斗智斗勇,刻画了鲜明的人物形象。

尽管戏剧与神话结合取得了诸多成功,但在当代戏剧创作领域,这一模式仍面临挑战。回想近两届湖南艺术节中,红色题材和乡村振兴题材作品占据主流。也许不少创作者觉得用神话故事改编创作戏剧作品会有“新瓶装旧酒”的感觉。加之神话故事多以线性叙事为主,要改编成戏剧,不仅需调整叙事顺序、加强故事戏剧性和张力,还要对戏剧悬念和戏剧矛盾冲突下功夫提炼,创作难度较大。相较而言,挖掘典型人物故事似乎是更具吸引力的选择,既能展现新的故事与人物,又能增强文化认同感,促进地方文化交流。

然而,经典神话故事改编成戏剧搬上舞台有它独特的优势,这不仅是对传统故事的再现,也是对文化记忆的重构,让古老的故事通过舞台表演、人物塑造重焕生机。更重要的是,它丰富了舞台艺术表现形式,有效避免了题材单一的问题。家喻户晓、喜闻乐见的《新白娘子传奇》《宝莲灯》,从故事到戏剧,再到各剧种、抖音、短视频、小品,每次转变都融入了不同的戏剧元素以及新的时代意义和文化价值。这种雅俗共赏的改编就像动漫《哪吒之魔童闹海》一样,在当代社会中焕发出了新的生命力,成为了戏剧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文化桥梁。

经典神话故事的舞台改编,为戏剧创作开拓了新的思路。借助舞台设计、服装道具、音乐音效等元素,能够营造出奇幻、神秘的艺术氛围,为观众带来独特的审美体验。在文化多元发展的今天,戏剧创作者应充分挖掘经典神话故事的潜力,推动戏剧与神话的深度融合,创作出更多兼具文化内涵与艺术价值的优秀作品。

责编:刘瀚潞

一审:周月桂

二审:曹辉

三审:杨又华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