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斯涵 湖南日报 2025-04-03 19:29:07
湖南日报通讯员 李一 全媒体记者 杨斯涵
4月2日9时,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造血干细胞采集室内,阳光透过窗户在病床上洒下斑驳的光影。湖南商务职业技术学院电子商务学院大二学生何文超静静躺在采集床上,鲜红的血液通过导管缓缓流经血细胞分离机。随着机器规律的运转声,珍贵的造血干细胞一点点汇集到采集袋中——这些“生命种子”将在24小时内移植到一位MDS(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体内。
时间回溯到去年春季的校园献血活动现场。刚满20岁的何文超在活动中第一次接触了造血干细胞的相关知识。“护士姐姐讲解时,说造血干细胞配型成功率只有万分之一到百万分之一。但我想,万一能帮到人呢?”何文超回忆道,正是这个看似随意的决定,在半年后变成了沉甸甸的生命承诺。
今年3月11日,何文超相继接到了省红十字会和长沙市红十字会的电话。“工作人员说我和一位患者初配成功,问我是否愿意捐献。”电话这头,何文超没有丝毫犹豫,坚定表示愿意捐献,全力配合准备工作确保捐献顺利完成。为了把身体调整到最佳状态,等待配型的这段时间,何文超戒掉了最爱的烧烤、坚持晨跑、按时作息。
历时4小时的采集结束后,装着造血干细胞混悬液的保温箱被专人护送离开。何文超看着那个渐行渐远的银色箱子,忽然红了眼眶:“这可能是我21岁做过最有意义的事。”
责编:杨斯涵
一审:余蓉
二审:黄京
三审:杨又华
来源:湖南日报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