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5-04-03 21:44:00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通讯员 刘和云
人间美好四月天,春风漫卷药草香。4月3日清晨,当第一缕阳光掠过攸县中医院的飞檐斗拱,药房煎煮的艾草香气已弥漫整个院落。由攸县县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主办,攸县卫健局,攸县中医院承办的“中医文化集市”暨省市名中医传承工作室揭牌仪式正式启幕。本次活动吸引体验者和市民6000余人参与,线上观看人数达30000人。这座湘赣边界的千年古县,正书写着中医传承的新篇章。
薪传:古礼拜师中文明密码
在清晨的省市名医,专家见面会后,现场还举行了首批师徒结对仪式,青年医师一个接着一个分别向来自省市名医贺泽龙,苏新平,郭志华,夏建成,彭建全,肖茂良郑重呈上拜师帖,行传统拜师礼,令人感动,这一幕不仅体现中医“师徒传承”薪火不断,意味深长,更寄托了对年轻一代中医人的殷切期望。贺泽龙教授用攸县方言对弟子语重心长地说:“俺家乡中医传承,任重道远,艰巨又光荣,希望寄托你们身上!”并勉励他们为国家卫生事业和中医药繁荣贡献力量。
归巢:六位名医的乡土答卷
上午9:40分,各名医,教授,专家进行查房,并与各科室,学科建设交流会。中医院供应楼会议室的座签摆放暗藏深意——每位专家的座位前都放置着其母校土壤标本。从湘雅医学院到广州中医药大学,这些盛在青瓷盏中的泥土,无声诉说着游子与故土的羁绊。
贺泽龙教授说:“这是我离开攸县四十六年后,第一次以医生身份回到门诊”。国家级名中医苏新平教授在查房时,用听诊器听了听老患者胸腔的啰音,又坚持补上传统望舌环节。这种“中西合璧”的诊疗方式,恰似工作室“守正创新”的生动注脚。在儿科病区,年轻医生们惊讶地发现,省级名医夏建成开出的处方中,竟有攸县本地盛产的野菊花作药引。
创新:古今养生的智慧之光
下午2:30分,6位名医一部分在县中医院供应楼向中医院全体医护师授课,贺泽龙教授带领众人来到古色古香的石山书院向县老科协会员,县老年大学的200多位老同志,宣讲中医文化理论,从古到今讲授中医文化风雨历程,从《黄帝内经》上讲怎样治未病,到李时珍《本草纲目》的“草木之情”。贺泽龙认为中医文化不仅是济世活人的仁术,更是中华文明的基因密码。他还从自我保健,防未病,针对亚健康人群,怎样提高健康水平等方面传授知识。既有理论联系实际,上接天线下接地气,令人拍手叫绝。有位83岁老同志高兴地说“专家就是专家,说到俺心坎上,欢迎你们再来给俺们传经送宝”!顿时,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燎原:一场仪式的多重隐喻
黄昏时分,嘉宾来到文化广场签字墙用毛笔书写并合影留念,同时文化广场视频播放《攸州名医之路》。视频中有中医文化表演,八段锦集体演示,古筝伴奏。文化广场上人山人海,有地架起“长枪短炮”,有的用手机抢拍镜头,有的发抖音,有的当场制作短视频,在市民欢呼声,歌声,电子鞭炮声中把揭牌仪式推向高潮,使得中医文化传承变得具象而庄严。
在中医文化体验区,有中药香熏制作,艾灸体验,体质辨识等活动,同时穿插中医古法养生教学和古风舞蹈快闪。有位70多岁刘大娘高兴得合不拢嘴。“俺70多岁了,从未见过专家给俺把脉,看出了俺患的是胸膜炎真准!”还有一位79岁的原老赤脚医生周大爷,执意要将珍藏多年的《赤脚医生手册》赠予专家。“当年这本书救过我们村十三口人,今天请你们把它的精神传下去。”老人颤抖的声音里,折射出半个世纪来基层医疗的沧桑巨变。
致远:长效机制的永恒策略
“工作室”的挂牌成立,旨在建立一个长效机制,要持续性,常态化地将名医工作室办活,办实,办好。建立健全每月“师徒会诊日”,届时专家将携弟子共同出诊。
这场盛大的活动最终以文化广场的“千人体质辨识”收官。广场上空繁星密布,有几位老人高兴地说,这是“天医星”显灵的吉兆。而更真实的吉兆或许是——首批30个师承名额,已有163名年轻医护报名角逐。
此刻,工作室牌匾上“传承”二字的金漆尚未干透,但中医药文化的火种,已然在这方沃土重燃。
责编:龙子怡
一审:龙子怡
二审:张建平
三审:周小雷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