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永玲 黄春华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5-04-03 21:50:05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记者 杨永玲 通讯员 黄春华
在湖南的崇山峻岭间,瑶族织锦宛如一条绚丽的丝带,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跨越千年时光长河,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文化桥梁。这不仅是技艺的代代相传,更是民族精神的生动写照。
近日,记者走进江华瑶族自治县,探寻瑶族织锦的时尚叙事,见证这一古老技艺在现代社会的华丽蜕变。
千年文脉,匠心织就传奇
瑶族织锦的历史可追溯至先秦时期。《后汉书》记载,瑶族先民“织绩木皮,染以草实,好五色衣服”,这不仅是瑶族纺织活动的早期雏形,更是瑶锦文化源远流长的有力见证。到了宋代,瑶族织锦以“瑶斑布”声名远扬,采用蜡染工艺,纹样细密如画,被《岭外代答》赞誉为“染斑之法,莫徭人若也”。明清时期,瑶锦逐渐形成独特体系,纹饰题材广泛涵盖自然万物与生活场景,像“四十八钩”“岩墙花”等几何纹样,成为民族文化的鲜明符号。
瑶族织锦的诞生,是一场与自然对话的艺术之旅。其工艺分为织锦与绣锦两类。织锦以木制腰式斜织机为工具,运用“通经断纬”技法,以棉、麻、丝为原料,经线为底,纬线起花,织就繁复图案。制作一床“八宝被”,需历经纺纱、染色、挑花等30余道工序,耗时数月,纹样包含“丹凤朝阳”“麒麟送子”等八种寓意吉祥的图腾。绣锦则更显灵动,以针代笔,以丝线为墨,通过平绣、侧绣等技法,在布面上自由创作。绣娘们善用蓝靛、青靛等植物染料,以黑、红为底色,搭配黄、绿等高纯度对比色,形成“黑配白,哪里得”“红配黄,放光芒”的强烈视觉冲击。尤为独特的是“粘膏染”工艺,以粘膏树汁为防染剂,在布料上勾勒图案,经蓝靛浸染后煮去粘膏,露出素白纹样,呈现出蓝白相间的古拙之美。
技艺传承,守正创新之路
在瑶锦的传承之路上,一代代织娘以针线为笔,书写着坚守与创新的故事。黄翠兰,作为江华八宝被的传承人,不仅熟练掌握传统织锦技艺,更在此基础上大胆创新。她创办瑶锦研习基地,创新“单签挑双色”织法,作品《繁花似锦》荣获省级金奖。她还将瑶锦制作成祈福香囊,开发“瑶嘟嘟”挂件等文创产品,让传统纹样融入现代生活,展现出瑶锦文化的无限可能。
在江永,织娘们翻飞的竹刀下,每根经线都仿佛在诉说着传承的密码。她们运用“经花”工艺,将生活意象编织成格律点阵,女书文字纹与抽象几何在条状构图中和谐共舞。如今,这种古老智慧正转化为文创灵感,花带上的渔猎图腾化作丝巾纹样,织机上的竹扦挑花原理催生出潮流配饰,瑶族织锦正以全新的姿态走进人们的日常生活。
时尚叙事,跨界融合新篇
当远古图腾邂逅现代美学,瑶绣不再只是博物馆里的珍藏。设计师们将犬纹、桐子花等经典纹样解构重组,让几何化线条在简约廓形上自由生长。传统靛蓝与朱红以新配比碰撞出时尚火花,棉麻肌理间悄然融入环保科技面料。在江华旅鼎文化创意有限公司的瑶族织锦基地里,记者看到,传统工艺与现代设计在这里完美融合,织娘们用古老的织机织出的不仅是布料,更是时尚与文化的结晶。
跨界融合成为瑶族织锦当代发展的重要路径。黎秋亿将传统纹样应用于时装设计,创作出独具特色的抹胸长裙,让瑶锦在国际舞台上大放异彩。黄翠兰的“瑶族婚礼四件套”将瑶锦元素融入家居装饰,让非遗文化走进千家万户。此外,瑶族织锦还与科技相结合,开发出具有环保功能的面料,既保留了传统技艺的精髓,又满足了现代人对品质生活的追求。
文旅融合为瑶族织锦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依托瑶寨旅游,各地纷纷开设织锦体验工坊、服饰租赁服务,吸引年轻人前来打卡传播。在江华瑶族自治县,当地政府结合精准扶贫的工作思路,在大路铺镇宝昌洞村等地建立瑶族织锦生产基地,形成“农户 + 基地 + 公司”的生产模式。通过带领瑶族织锦技人到各地考察学习,产品不断创新,既继承了传统,又紧跟时尚潮流。目前,瑶族织锦产品已远销广州、北京、内蒙古、甘肃等20多个省市,年销售额达数百万元,有效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和贫困人口的脱贫增收。
国际传播,彰显文化软实力
瑶族织锦不仅在国内受到广泛关注,更在国际舞台上展现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通过深圳文博会、伦敦文化展等平台,瑶锦走向世界,成为文化交流的“软实力”。李素芳、粟田梅等传承人更是将作品带至联合国、世博会等国际盛事,让世界更加了解瑶族文化,促进了中外文化的交流与互鉴。
在国际传播的过程中,瑶族织锦不仅展示了其独特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更传递了瑶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它不仅是瑶族女性指尖流淌的诗篇,更是民族精神与生态智慧的凝结。
瑶族织锦,这一流淌千年的文化密码,正以其独特的魅力在现代社会中焕发出新的生机。从技艺传承到守正创新,从跨界融合到文旅赋能,从国内推广到国际传播,瑶族织锦正以创新的姿态织就一条从深山走向世界的文化丝路。这不仅是传统的延续,更是未来的起点。
在江华瑶族自治县的大地上,织机声依旧回荡在山谷间,每一根经线都承载着瑶族人民的智慧与梦想。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瑶族织锦将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拥抱世界,让这份古老而珍贵的文化遗产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绚丽的光彩。
责编:杨永玲
一审:杨永玲
二审:刘跃兵
三审:李寒露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湖湘情怀,党媒立场,登录华声在线官网www.voc.com.cn或“新湖南”客户端,领先一步获取权威资讯。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