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报全媒体评论员丨缅怀逝者,让人间更值得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5-04-04 06:39:20

湖南日报全媒体评论员 朱永华

细雨飘洒江南,春风吹醒桃枝。这种极具时令特征的天气提醒人们,又一个清明节到了。

山野间踏青、坟茔前祭祀先祖、陵园里献礼于烈士……这些,是清明节里的“必修课”。从更深层面来看,这种穿越时空的传统仪式,在向我们传递着关于生命本质的思考——如何理解生命?如何连接彼此?

这些仪式中藏着中国人特有的生命智慧。不是吗?当我们擦拭祖先墓碑时,直面的是“人终有一死”的事实。当我们缅怀先烈时,往往会用心体悟生命的价值。而当我们拨转思绪,又能在身边看到孩子们稚嫩而活泼的脸庞。这样的场景又在寓意:生命虽会消逝,但家国血脉、文化记忆能代代延续。

清明节也是一条维系社会的“情感纽带”。在一些人眼里,清明节比春节更具“刚性”,因为它最能唤起血脉深情。所以每到清明节,许多地区全家族相约扫墓,让分散各地的亲人相聚一堂。今天,祭祀祖先的方式已经有了“迭代升级”,但是,情感却依旧浓烈。“云祭扫”让异国游子也能点亮虚拟烛台,年轻人用区块链保存家族故事,传统仪式正在用新方式守护共同记忆。它们像无形的线,把14亿多人织成一张承载文明的精神网络。

有了这样的思考维度,我们就不难理解前人通过诗文给我们传达的深厚意蕴。唐宋文人笔墨中“生死并观”的智慧、杜牧笔下“路上行人欲断魂”的哀思、王羲之曲水流觞时的“天朗气清”,他们的感怀一如今人——当我们拂去墓碑上的尘土时,触摸到的既是冰凉的往昔,又分明感受到血脉的温热。站在先人与英烈面前,每个鞠躬都在完成精神的自我净化。对逝者的最高敬意就是让生者的世界更值得眷恋,对逝者的怀念更应该变成善待身边人、认真过好每一天的生活态度。

春山可望,万物洁齐。当无人机将写满思念的电子孔明灯送入云端,当AR技术重现祖先耕作织造的场景,这个古老节日正生长出新的年轮。它不再只是追忆逝者的时刻,而是成为整装出发的生命驿站——在这里,我们确认自己既是千年文明的继承者,更是未来历史的书写者;既要在血脉长河中锚定精神坐标,更需以草木蔓发之势创造新的生机。

责编:徐凯琦

一审:胡泽汇

二审:唐能

三审:赵雨杉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