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秘技大起底③|小小刻刀,如何绘制滩头木板年画的七彩画卷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5-04-04 10:10:36

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郑丹枚 通讯员 陈斌‌

在隆回县滩头镇幽深的巷弄里,木槌与刻刀碰撞的叮咚声已回响300余年。作为湖南省唯一的手工木版水印年画,滩头木版年画曾是当地春节家家必备的吉祥符,其刻版技艺更被称作“年画之魂”。

湖南省第二届职业技能大赛开赛在即,4月3日,记者来到隆回县滩头镇,采访了滩头木版年画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刘国利,揭秘制作滩头木版年画的独特“秘技”。

见到刘国利时,他正俯身在一块梨木板上雕刻滩头木版年画《和气生财》的线稿,刀尖游走处,木屑如雪花飘落,“和气菩萨”衣服上的百褶纹逐渐显现。

“刻版首先是选好木头。”刘国利轻叩着案上木板说:“需选用树龄超30年的梨木最佳,梨木木质地细腻紧实,虫不蛀、不翘角,这样的木材才能抗住千万次的拓印。”

采伐回来的梨木,被锯成5厘米厚的板柸后,需置于阴凉处自然脱水十年,期间需定期翻转以防变形。据刘国利介绍,阴干过程中约有35%的板材因开裂或变形遭淘汰,仅结构稳定的优质材料可进入雕刻环节。“滩头年画刻版讲究‘七分选料三分工’,正是这种近乎严苛的选材标准,使得滩头年画雕版能够历经数百年拓印不崩裂。”刘国利说。

选好板柸,覆上事先准备好的毛边纸稿,通过木胶将纸稿与梨木板结合,待胶水阴干,便可开始雕刻。

“刻版讲究‘陡刀立线’。雕刻时,刀身陡立,刻刀与木版垂直,线条直上直下。这样刻出的版,经久耐用,线条不易变粗。”刘国利一边刻版一边介绍道。

在刘国利的工作台上,形制各异的刀具一字排开:宽刃的“伐刀”劈开木纹凿出主轮廓,细若麦芒的“挑刀”在衣袂褶皱处剔出阴阳,弧口的“旋刀”则在盔甲鳞片上旋出二百七十道连贯的圆弧。最见功夫的是门神胡须的雕刻——刀刃需逆着木纤维斜切入三分,既保证纤细线条的完整,又使年画拓印万次而不损。“刻一根胡子,得换三把刀:起势用劈刀,中段用挑刀,末梢用旋刀收势。稍有不慎,多削半片木屑,整块版便成废料。”刘国利说。

记者观察刘国利以前完工的年画雕版,只见武将盔甲上的鱼鳞纹细如发丝,相邻刻线间距不足半毫米,却能做到互不粘连。“真正的功夫在‘铲底’——把线条以外的空白区凿成斜坡,这样刷墨时才不会淤积。”刘国利摩挲着凹槽说道。

印刷滩头年画的印版分线版和色版,每一幅年画需雕刻一块线版和5-7块色版。线版负责勾勒轮廓,色版则填充黄、红、绿等颜色。“滩头年画特有的‘七色套印’工艺,要求线版与色版严丝合缝,错一根头发丝的宽度,印出来的关公眉就会飞到额头上。”刘国利介绍道,老艺人独创“阴阳合刻”法,在线版的轮廓线内,以浅刀刻出凹槽作为定位标记,雕刻色版时,则需要将对应的标记凸起半毫米。拓印时,色版凭借凹凸榫卯精准咬合,一幅滩头年画便跃然纸上,即使是细小的色彩填充,边界依然利落分明。

滩头年画的制作不仅是一门技艺,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每一刀、每一版都凝聚着匠人的心血与智慧。“我希望能通过自己的努力,让越来越多的人了解、喜欢滩头木版年画,让这门古老的艺术在现代社会中焕发新的生机。”刘国利说。

责编:昌小英

一审:郑丹枚

二审:曾佰龙

三审:邹丽娜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湖湘情怀,党媒立场,登录华声在线官网www.voc.com.cn或“新湖南”客户端,领先一步获取权威资讯。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