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5-04-04 14:47:25
文丨刘建伟
孔子曰:不学诗,无以言。直言不学《诗经》,便不懂如何说话。《诗经》是中国文学的总源头,也是最早的一部诗集。在我国五千年的历史上,诗是中华民族的瑰宝,炎黄子孙的传承。尤其唐宋年间,人们以诗言情、以诗明志、以诗交友,等等,诗词之风愈兴愈旺,唐诗宋词流传至今,仍然脍炙人口。20世纪八九十年代,诗词是一种时尚,诗坛是一处净地,诗人是一份超脱。大家读诗、摹诗、论诗、写诗,少男少女以诗述情,成年男女以诗励志,老年人群以诗交友,大家都陶醉在诗的海洋、诗的国度、诗的境地,追求诗人的狂热远远超越了对明星的崇拜。雨果、泰戈尔、徐志摩、汪国真、席慕蓉等,都是心中最美的风景,他们的诗歌被抄背和临摹,他们的风情被复制和升华,美丽的意境成了大家心中共同的执着。
经年以后,诗词逐渐淹没在物欲横流的潮流中,诗人也逐渐消失在人们的视线中,人们学诗、读诗、悟诗逐渐转向了炒股、炒地、买房等各种投资。毕竟,诗永远填不饱肚子,学问不一定就能满足需求,诗人被人们遗忘在人群中,诗刊被人们遗弃在地摊上,诗境被人们遗落在梦境里,唯有那些装订豪华、页面厚实的唐诗宋词,依然还摆在书店的最上层、书屋的醒目处,作为一种显摆和身份的象征,哪怕上面早已尘灰满面。
我从小对诗词就有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喜爱,我的祖辈没有遗传这方面的任何基因,以前学过的诗词到现在仍然能背诵如流,也许这是源于我对文学的偏爱吧。对我而言,诗词是诤友,言简意深,激发豪情;诗词是情侣,嘘寒问暖,温情相慰;诗词是长者,醒目励志,解惑释疑。在诗的王国,有春花秋月的美景,有离愁别恨的伤感,有金戈铁马的激情,有故园难堪的沧桑。诗成了我苍白情感的慰藉、幽阁水榭的琴音、午夜梦醒的感怀、满腔愁绪的倾诉。拜读那些美丽的诗歌,只是想让麻木的情感再去触碰一份过往的纯真,只是想让衰老的面孔再笼罩一层神秘的轻纱,只是想让久不谋面的故人再激发一次举杯的豪情。
诗是一种境界,诗是一份心情,诗是一片风景,诗是一缕爱恋。诗的境界、爱的海洋,一份平常的心情,沿途也有美丽的风景,让人流连忘返,让人赞叹连篇。走过风、走过雨,走不过的却是风雨中的那份诗意和情怀。那时的我年轻稚嫩,那时的情朦胧执着,那时的诗风靡时尚,那些年那些诗那些情在如今依然是我心中最深刻的烙印。再读这些诗,情感依旧,爱心依然;再读那些年,南柯可梦,记忆可回;再读那些事,诗人何在?故人何存?
责编:刘瀚潞
一审:刘瀚潞
二审:周月桂
三审:杨又华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