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莉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5-04-04 15:22:57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通讯员 宋莉
陈曳媛,是桑植县瑞塔铺镇东旺坪村的支部书记,也是一名省、市人大代表。当选代表以来,她始终围绕乡村振兴履行代表职责,所提建议也基本围绕乡村振兴来开展,而这些建议,就来源于她在东旺坪村所开展的产业实践。
从“无”到“有”
“村部前面就是一片成片的稻田,这么好的资源,就这么荒着,哎!”“村里又一分钱没有,之前的老板也跑路了,重新捡起来搞有点难。”在村支两委会议室,村干部七嘴八舌的讨论着村里的产业发展,眉头紧锁。“既然没钱,没有好的思路,我们就自己干,我建议,村支两委每人先出一万元,自己把产业干起来。”陈曳媛的提议得到了大家的认同。“好,我同意!”“我也同意!我们跟着书记干!”……
就这样,陈曳媛带领着村支两委,自己下田干起了农活。起初村民们不相信几个村干部,认为他们“作作秀”“装装样子”,慢慢的,几个没种过地的年轻人,每天天麻麻亮就下地了,晚上亮灯时分才回家,村民们受到了感动,也自发的帮忙,就这样东旺坪村的产业实现了从“无”到“有”。
从“有”到“优”
通过努力,东旺坪村的村集体收入有了起色,通过学习技术、加强管理,逐步获得了更高收益。此时,恰逢脱贫攻坚政策红利,县里拨发了30万元扶助集体经济资金。这笔钱是个机遇,也是个挑战,用得好,东旺坪村借力更上一层楼了,用不好,浪费了国家的资金不说,也对不起村民。这笔钱让陈曳媛夜不能寐,每天都盘算着该干点什么。
陈曳媛想到,大米加工还要运到别的地方,烘干加运费又是一项支出,如果把稻谷再加工,直接出售大米,利润会更高。于是她决定办个大米加工厂。大米加工厂办起来了,水稻越种越多,还有别人来加工大米等收益,到2021年,收入已经达到了103万元。
从“产业兴”到“生态美”
村集体经济收入上来了,村民的生活环境却还是“雨天一脚泥、晴天一脚灰”。通过开会入户走访,群众反映的特别强烈,有代表将群众的意见带到了村里。“壮大集体经济的目的,就是用于集体,发展的成果也要让老百姓切切实实的感受到。”陈曳媛如是说道。至此,东旺坪的环境整治拉开了序幕。
为了环境整治工作取得好的成效,代表们充分发挥纽带作用,从提出建议到具体落实全程参与,发动群众无偿腾让土地、积极捐工捐料,将群众自建与集体共建相结合,提交村民议事会形成决议。随后环境整治工作顺利推进,建成20户五星级、60户四星级、180户三星级“美丽庭院”,道路美、稻田美、屋场美、庭院美、生活美处处可见。东旺坪村也先后被评为省级乡村振兴示范村、美丽乡村示范村、文明村镇、集体经济示范村、基层党建先进单位等。
陈曳媛在东旺坪村开展乡村振兴实践的同时,还积极开展走访调研,关注基层发展和难题,在省人代会上提出的关于基层减负的建议受到省人大高度重视,为乡村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人大代表的身份,不仅是一份荣誉,更是人民的信任和嘱托,我要带领全体村民致富,积极反应群众声音,才对得起‘人大代表’这个称号。”陈曳媛说道。
责编:向韬
一审:向韬
二审:田育才
三审:宁奎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