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湘之“龙”

吕高安   新湘评论   2025-04-05 22:58:05

当人们蛇年说蛇时,汝城人却言必称“香火龙”。史载,唐高宗弘道年间,汝城县洪水泛滥,庄稼失收,百姓扎制12条草龙烧化,试图降伏洪魔,香火龙因此流传了下来。

现在,“半条被子”发生地沙洲村每年春节都舞香火龙,道贺当地百姓,迎送八方来宾,使红色文化更加火爆。其实,香火龙在株洲茶陵、炎陵,以及赣、粤、闽等地都有,系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衡南县七巧龙舞,则是以一村之龙,进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民国时,七巧村廖茂求等在桂阳做生意,观赏了当地龙舞,深受震惊。1949年,他们创制了一种短而活、舞而巧、龙多而不乱的“延寿村七巧龙”,喜迎新中国诞生。

传统26套路的岳阳平江九龙舞、勇猛顽强的怀化辰溪炸龙灯、衡阳县九市稻草龙、邵阳城步吊龙、怀化芷江孽龙舞、株洲炎陵三人龙……这些“龙”都以竹木、稻草等扎制。非物质文化遗产永州江华“瑶山人龙”,则由19人组成龙形。传说明朝时,当地官绅对瑶民极苛刻,瑶民推举19名代表上京告状,成功废除部分陋规,于是瑶家儿女“以身作则”予以欢庆。另说,1294年前后,永州大旱,蝗灾“疯行”,江华瑶胞想舞龙祭祀祈雨,谁知连做龙身的布匹都没有,只得赤膊上阵,相互搭接而成“龙”。

从草龙到布龙,从灯火龙到板凳龙,再到五色巨龙,千百年来,一二十条“龙”以造型精美、各具特色之风格,在三湘大地腾舞。

龙是中华民族图腾,也是湘人永恒话题。《孟子·滕文公》中就提到:“尧之时……水逆行,泛滥中国,蛇龙居之。”屈原《楚辞·九歌》“龙”字至少出现7次,由此可见湘楚具有深厚的“龙”文化底蕴。修屋看龙脉、雕龙画栋,年节耍龙灯、跳龙舞,农闲识龙谱、摆龙门阵……请龙、出龙、舞龙、送龙……龙王庙、龙王宫、龙王殿、龙形山、龙背、龙冲、龙坡、龙溪、龙潭、龙口河……缀“龙”的风俗人名、山川名胜等,在湖南数不胜数,其中不少进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据不完全统计,湖南省39000多处地名带有“龙”字,含“龙”率居全国前列。

梁朝《荆楚岁时记》载:“五月五日竞渡,俗为屈原投江日,伤其死,故命舟楫以拯之。”划龙舟始于汨罗江畔。从此,每到端午时节,三湘四水,千船竞发,万民沸腾,齐祭爱国忠魂。

而沅陵划龙舟,却为祭奠缅怀当地少数民族共同祖先盘瓠。沅陵因龙舟赛历史悠久、规模之大、参赛人员之多,获评“中国传统龙舟之乡”。2024年6月,沅陵清浪乡,在湖南“第二座矮寨大桥”——呼北高速公路洞庭溪大桥施工现场,人们划着龙舟,首创以龙舟牵引先导索之举,尽情演绎了盘瓠创世“牵引”精神。

长沙县龙井社区,有口大井,井水汩汩不绝,难怪井名取之龙井。依仗“龙气”,这块三四平方公里土地,诞生了国家级长沙经开区的星沙产业基地。2024年,该社区实现规模工业总产值6.4亿元,同比增长24.87%。机声隆隆,伴着书声琅琅。湖南劳动人事职院一栋栋红色教学楼、实训楼、宿舍楼,恰似一条赤龙,蜿蜒盘旋。教学科研,产教融合,学团活动,恰似一片片跳动在龙脊的鳞片。

这片土地的“龙气”,就是在党的领导下,一股股劲吹的高质量发展春风。龙井社区与上述“龙地”,正是受湖湘文化滋养,勇于创造一个个奇迹的丰沃土地。

责编:王敦果

一审:王敦果

二审:张马良

三审:周韬

来源:新湘评论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