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云用人之道

曹应旺   新湘评论   2025-04-07 09:30:36

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壮大,从组织路线上看,与实行正确的干部政策密不可分。陈云曾说:“一个中组部,一个党校,一个中纪委,这三家是管干部的。”延安时期,陈云担任中央组织部部长达七年之久,并兼任三年多中央党校校长。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陈云担任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一书记达九年之久。陈云在这三个部门的多年工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形成了系统的干部政策思想,即用人之道。他起先提出了解人、气量大、用得好、爱护人的用人观点,此后进一步发展,形成了用五湖四海之人、用德才兼备之人、用人先识人、用人要育人为主要内容的用人之道。

用五湖四海之人

晚年陈云指出,“提拔干部要注意五湖四海。我新到一个地方工作,经常是不带什么干部的”“我们用干部,要五湖四海,平常不熟悉的干部也要用。就地取材是很重要的一条原则。五湖四海,再加一个德才兼备,这是我们提拔干部的大方针”。这里陈云3次讲到五湖四海。

陈云任中央组织部部长时在抗日军政大学作《论干部政策》的讲演,专门阐述了干部政策,即用人之道。当时延安是敌后抗战的指导中心,“天下英雄豪杰云集延安”。陈云认为革命要搞成功就要汇聚五湖四海的人、使用五湖四海的人。他分析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武昌起义,几天之内全国就有十几个省起来响应,“原因之一就是他气量大”“各种人都要,所以能做大事。我们也必须善于用人,只要这个人有一技之长,就要用,只有这样,才能成大事业。”用五湖四海,指选拔和任用干部的范围,与只用跟自己亲近的自己山头的自己熟悉的人,是根本对立的。陈云为中央组织部确立了挑选干部的标准,明确“反对私人拉拢,搞个人系统”,认为这样做是害党害己。王明在干部路线上有与用五湖四海根本对立的宗派主义倾向。陈云为反对对外的宗派主义,写了《尊重和团结非党干部是党的重要政策》,指出:“打破宗派主义,即打破‘你们’和‘我们’之间的人造墙壁。”为反对对内的宗派主义,他在《干部要严格要求自己》中指出:“世界上一切事业实质上都是合作办成的”“人们如果都不合作,都在个人小圈子里打转转,可能都成为蠢人、野蛮人”。

新中国成立后陈云任中财委主任时,第一项工作是物色干部。他物色和选用干部的范围就是五湖四海。据全国人大内务司法委员会原副主任委员焦善民回忆:“一开始,华北的干部用得比较多。以后,又陆续增加了各个大区的干部。另外,陈云同志还特别注意选用有经济才能的党外民主人士。”这个用“五湖四海”是中财委能发挥财经统帅部的作用,全国财经工作能取得非凡成就的原因之一。

用德才兼备之人

用德才兼备是讲选用什么样的人。陈云任中央组织部部长时,强调按德才兼备的标准选用干部,并且把德放在第一位。他指出:“德才并重,以德为主。反对只顾才不顾德,也反对只顾德不顾才。才德应该是统一的。”陈云任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一书记时,强调“选干部,首先要看德,有才缺德的人不能用。”他指出:“德才相比,我们更要注重于德,就是说,要确实提拔那些党性强,作风正派,敢于坚持原则的人。”

选用干部德才兼备的具体标准,1940年11月,陈云讲了4条:(一)忠实于无产阶级事业,忠实于党。(二)与群众有密切联系。(三)能独立决定工作方向并负起责任。(四)守纪律。陈云认为这四条“用干部的标准,概括起来有二:政治,能力。两者不能缺一,以政治为主。”此后,陈云又多次讲这四条标准。

陈云讲的选用干部的四条标准,对党忠实、与群众有密切联系、守纪律这三条都是德的内容、政治上的要求。由此可以看出德才兼备,德是第一位的。对党忠实,就是对党的事业、党的指导思想、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党的领袖的忠诚。与群众有密切联系,就是为了人民、依靠人民、服务人民。守纪律,陈云指出:“无产阶级政党如果没有铁的纪律,就不能巩固自己,团结群众,坚持斗争,战胜强敌。”他还提出“向好的看齐,不是向坏的看齐。”

选用干部的四条标准虽只有一条是讲“才”,但这也是必不可少的一条。“有独立工作能力”,不是那种当“留音机”“传声筒”的能力,而是能独当一面,能将普遍要求与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创造性地开展工作、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陈云说:“作为一个革命家,不能只是高谈阔论,主要是工、农、兵、学、商,三百六十行,即做各种各样的实际工作。”

用人先识人

用德才兼备的人,是以知晓其德才兼备为前提的。陈云讲用人之道,首先讲的是了解人,即识人。

了解人,需要全面地历史地了解。全面地了解,既要看到他的长处,也要看到他的短处,还要从他的长处中看到短处,从他的短处中看到长处。陈云说:“天下没有一个人是毫无长处、毫无优点的,也没有一个人是毫无短处、毫无缺点的,所以我们说,在革命队伍中,无一人不可用。”历史地了解,就是要从过去到现在,从发展的过程来了解他。陈云说:“了解人的时候,只看他的今天,不看他的昨天,或者只看过去,不看现在;只看见功不看见过,或者只看见过不看见功;只看见今天的好,不看见昨天的坏,或者只看见今天的坏,不看见昨天的好。这样就往往对于干部不能有根本的估计。”

任何时候干部队伍都不可能是纯而又纯,总会有个别奸细混入其中,也总会有少数腐败变质分子产生。识人,有一个如何识破奸细、投机分子和变质分子的问题。陈云指出:“边区的党员和干部,绝大多数是好的。有没有坏的呢?当然也有。坏人有两种,一种是从外面混入边区的,一种是在边区的和平环境中产生的。”对于混入者,陈云认为这些人在一件事情上可以装得好,但一百件事情就都不能装得好。“只要我们提高革命警惕性,他们的真面目还是不难识破的。”对于变质者,陈云说:“少数本来革命的人会变质,这是不可避免的现象。”要做好防微杜渐的工作,严肃地进行思想教育和组织审查。

用人要用人之长。陈云要求“坚持人、事两宜的原则,用人得当,适得其所。”用人之长,用人得当,只有先认识到他的长处才能做得到。陈云对各种类型的干部的长处和短处都了然于胸。例如,陈云与沈鸿有多年接触、多年了解,致信周恩来总理,介绍“此人在制造方面是有多年实践知识的,英文补习得可以看外国出版书”,推荐沈鸿“去一机部,用其所长。”后来,正是在沈鸿主持下,我国造出了第一台万吨水压机。

用人要育人

育人问题解决得好才谈得上“爱护人”“用得好”。育人,既要重视对在职干部的培养教育,也要重视对代际接班人的培养教育。若不重视对在职干部的培养教育,他们就会发生本领恐慌,适应不了新形势,完成不了新任务。若不重视培养代际接班人,党的事业就不能一代接着一代发展下去。

怎样培养教育在职干部呢?

首先,陈云要求从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上培养教育在职干部:“革命基本理论和实际工作教育要一致起来。只停于实际,就不会有远大目光;只停于高远理论,就不能解决实际问题。”陈云对长期做实际工作特别是基层工作的干部,着重要求学习革命理论,对经验进行理论总结,提高理论思维的能力。陈云对刚从学校出来的青年干部,重在培养教育提高实际工作能力特别是基层工作能力。

其次,陈云要求从政治与业务的结合上培养教育在职干部:“我们共产党就是搞政治的,但是搞政治要有一个基础”“技术、经济、事务工作有其政治意义,政治工作也会带有技术、经济、事务性”“单纯的政治工作,是没有的。”陈云认为任何一个部门干部的培养教育既要重视政治,又要重视将政治落实到业务上,不搞空头政治。

再次,陈云要求从党性和个性的结合上培养教育在职干部。陈云重视党员和党的干部要不断增强党性,即不断增强党的先进性、人民性、纪律性。“中国共产党是中国无产阶级的先锋队”,要“牢固地确立一切党员都必须为无产阶级的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思想”;要“真正为民众利益而奋斗”;“严格地遵守党的纪律为所有党员及各级党部之最高责任。无特殊人物,无特殊组织。”陈云又阐明党组织要重视了解和掌握党员的个性,尊重党员个性,在此基础上尽可能做到用人之所长。“用人就是用他的长处,使他的长处得到发展,短处得到克服。”

改革开放开始时,陈云已是73岁老人。这时陈云眼里的育人主要是培养接班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文革”中靠边站的老干部走上了领导岗位,但很快出现了各级领导干部年龄偏大的问题。陈云提出培养“后排议员”、成立中央书记处,就是要培养年富力强的同志走上领导岗位。陈云指出:“成千上万地提拔培养中青年干部,让德才兼备的中青年干部在各级领导岗位上锻炼。”“只要把干部队伍交接班问题解决好,我们党的事业就一定会后继有人。”这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持续推进产生了极大影响。

治国之要,首在用人;用人干事,重在导向。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用人导向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要树立和坚持正确用人导向,深刻指出“用人导向最重要、最根本、也最管用”“对干部最大的激励是正确用人导向”“端正用人导向是严肃党内政治生活的治本之策”。党的二十大报告更是进一步强调,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有一支政治过硬、适应新时代要求、具备领导现代化建设能力的干部队伍。坚持党管干部原则,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五湖四海、任人唯贤,把新时代好干部标准落到实处。树立选人用人正确导向,选拔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选优配强各级领导班子。坚持把政治标准放在首位,做深做实干部政治素质考察,突出把好政治关、廉洁关。加强实践锻炼、专业训练,注重在重大斗争中磨砺干部,增强干部推动高质量发展本领、服务群众本领、防范化解风险本领。加强干部斗争精神和斗争本领养成,着力增强防风险、迎挑战、抗打压能力,带头担当作为,做到平常时候看得出来、关键时刻站得出来、危难关头豁得出来。这一系列新的重要要求,突出了新时代选人用人的标杆,抓住了激励干部担当作为这个新时代干部队伍建设的关键,彰显了正确用人导向对干事创业的重要引领作用。学习和研究陈云用人之道,无疑对深刻理解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治国之要,首在用人”重要论述有着重要意义。

(作者系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研究员)

责编:王敦果

一审:王敦果

二审:张马良

三审:周韬

来源:新湘评论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