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徙木立信”之举何以凝聚民心?丨辛小湘学中央八项规定精神

胡雅南   新湘评论杂志社“指点”微信公众号   2025-04-07 09:34:37

“徙木立信”的典故,承载着中华文明对执政者公信力的千年叩问。商鞅变法之初,以“徙木赏金”之举,向天下昭示政令必行的决心,为秦国崛起注入改革动能。这一历史切片揭示的真理至今振聋发聩:政权的根基在于民心,民心的凝聚在于公信。

新时代党中央以部署开展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为抓手,深化作风建设,正是对“徙木立信”政治智慧的创造性转化。这场自上而下的作风革命,既是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宣战书,更是对“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执政逻辑的生动诠释。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的核心价值,正在于通过制度化的作风革新,架起党心与民心的桥梁,以实实在在的行动赢得人民群众的政治认同。

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要经常问问自己,我们是不是在忙着与党的根本宗旨毫不相关的事情?有没有一心一意在为老百姓做事情?是不是在围绕党和国家中心任务而工作?”正如总书记所言,作风建设从来不是抽象的政治命题,而是具体可见的民心所向,是关乎政党生命力的实践课题。中央八项规定从“轻车简从”的调研要求到“厉行节约”的接待规范,看似聚焦于公务活动的细枝末节,实则以制度刚性破除特权思维,让党群关系回归本位。公务接待的一茶一饭、文件会议的一纸一页不仅是执行层面的行为规范,更是在价值层面宣告:党员干部没有超越群众的特权,只有服务群众的义务。

3月1日,湖南省“互联网+监督”系统公务用车和公务接待管理信息平台正式上线运行。邓乂晏子 摄

当开短会、讲短话变为会务常态,当调研直奔问题现场化作工作习惯,作风建设便完成了从外部约束到内在自觉的跨越,使人民群众成为政治生态最直接的受益者和评判者。领导干部调研不再前呼后拥、公务接待双方都在食堂打饭……这些细微之处积累起的政治信任,将构筑起更具向心力、凝聚力的执政根基。国家统计局调查显示,2020年95.8%的群众对全面从严治党、遏制腐败充满信心,比党的十八大前2012年的调查提高了16.5个百分点。这种良性互动揭示出深刻的执政规律:党的权威不是来自权力的强制,而是源于民心的归附;执政地位的巩固不能依赖历史功绩的“存量”,必须依靠为民造福的“增量”。

在全党开展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就是要通过持续的思想淬炼,将制度规范转化为价值共识。只有让执政为民、厉行节约的基因深深根植广大党员干部心中,才能激发作风建设的深层动力,持续巩固人民群众的信任根基。

徙木立信,重在践信于行;作风建设,成于驰而不息。从商鞅“立木南门”到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历史总在昭示一个真理:执政者的公信力,从来不是抽象的政治承诺,而是具体可见的行动累积;不是短暂的风暴,而是长期的耕耘。正如古语所言:“逆水行舟用力撑,一篙松劲退千寻。”面对百年变局,唯有以徙木立信之志,锻造一支人民信赖的先锋队伍,方能以作风建设汇聚起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磅礴之力。

责编:王敦果

一审:王敦果

二审:张马良

三审:周韬

来源:新湘评论杂志社“指点”微信公众号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