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4-07 10:13:52
清明井冈山,杜鹃泣血染峰峦。1965年毛泽东重访故地,凝望苍山追忆伍中豪、邝鄘等年轻战友:“都是二十几岁的娃娃啊,有信仰敢拼命……”红色档案记载:井冈山斗争时期16名大学生中,14人将热血洒入红土。他们用二十余载芳华,浇灌出漫山杜鹃永恒的绚烂,将湖南儿女的忠魂永远镌刻在罗霄山脉的晨雾与星火之间。
伍中豪:井冈山上的百战将星
伍中豪,1905年生于湖南耒阳,1922年考入北京大学文学院,受李大钊影响走上革命道路。1925年,他受党派遣南下广州,考入黄埔军校第4期,与志士们共同磨砺意志。毕业后,伍中豪在毛泽东主办的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任军事教官,其好学上进的特点得到毛泽东欣赏,被亲切称为“豪子”。
秋收起义中,伍中豪坚定支持毛泽东向山区农村进军的决策,提出“时东时西,时分时合”的策略,成功甩掉追兵,为部队稳定和战斗力提升做出重要贡献。1928年,伍中豪在井冈山与朱德、陈毅部队会师后任红四军第31团副团长,战场显英雄本色,受命率一个营牵制湘军,趁夜突然袭击,击溃湘军一个营且自身无一伤亡。毛泽东多次在根据地干部会上称赞他是能打仗、会做群众工作的文武全才。
远征湘南时,伍中豪建议红军主力向赣南闽西发展,这一提议为红军在赣南发展奠定坚实基础。毛泽东后来称赞伍中豪在赣南的发展中应记第一功。
1929年12月,伍中豪在古田会议上当选为前委委员,1930年6月任红一军团第12军军长。然而,在1930年10月3日,伍中豪血洒疆场,为革命事业献出年轻生命。
曾士峨:红军总政治部通令学习的第一人
曾士峨,1904年生于益阳贫苦农家,自幼勤奋好学,后得族人资助入益阳信义大学。受进步思想熏陶,他不满外侨统治,1924年赴长沙革命,次年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投身工人运动。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后入湘军开展工作,因支持农会被开除。北伐军至,他转战国民革命军,任警卫团连长。
1927年,曾士峨随团参加秋收起义,三湾改编后任工农革命军连长,随毛泽东上井冈山,屡立战功。1928年黄洋界保卫战中,他指挥迫击炮炸溃敌军,毛泽东赋词赞颂。1929年,他转战赣南、闽西,长岭寨战役歼敌二千,为闽西革命根据地奠基。
1930年,曾士峨任红四军纵队司令员,贯彻古田会议决议,整顿部队成效显著。同年夏,他率部参加龙冈战役,歼敌九千,活捉敌军师长。1931年,他在第三次反“围剿”中英勇作战,9月8日在高兴圩战斗中,率敢死队冲锋,不幸中弹牺牲,年仅27岁。毛泽东对曾士峨的牺牲深感痛惜,称赞他的模范行为鼓舞了战士,改变了战况。在祝捷大会上,毛泽东号召全体同志向曾士峨烈士默哀,并指示红军总政治部发出通令,号召红军指战员向曾士峨学习。曾士峨成为红军总部通令学习的第一人。新中国成立后,曾士峨遗骨归葬益阳会龙山,1987年立碑纪念。每逢清明,祭奠者络绎不绝。
周鲂:拉响手榴弹与敌人同归于尽
回首往昔,一段悲壮历史斑驳可见。1900年,耒阳市大义乡洲上村,一位名叫周鲂的“小侠客”诞生。长大后的周鲂身材魁伟,力大无穷,乐善好施,人称“猛张飞”。
1923年秋,目睹旧中国乱象,周鲂毅然弃学投身革命,加入中国共产党。1928年,他跟随朱德上井冈山,任三十一团一营营长。1929年1月,为粉碎湘赣敌人对井冈山的进攻,周鲂临危受命,率领一营顶风雪、冒严寒,势如破竹,攻下大余县城。
1月25日,敌军突犯大庾,周鲂率部激战。红军趁夜撤出,次日撤至平头坳。周鲂抢占制高点,凭借有利地势和战士们的顽强阻击,击退敌人多次进攻,掩护主力撤离。
就在准备撤离之际,敌人强攻山头。周鲂不幸中弹,血流如注,仍恳切嘱咐战友撤退要紧。战士们誓愿与他同生死,他严厉下令:“给我十枚手榴弹,全部火速撤退,这是命令!”
“冲呀!”敌军发起了第三次冲锋,狂叫声惊醒晕厥的周鲂。他忍着剧痛,以惊人毅力,在敌人靠近之际,拉响了最后一捆手榴弹,随着天崩地裂的轰轰巨响,周鲂壮烈地与敌人同归于尽。
邝鄘:“杀了邝鄘,还有邝鄘!”
1924年的一天,孙中山到黄埔军校点阅射击训练。最后出场的是一位矮个子学员,只见他沉着走向射击台,装弹、举枪、射击,三声枪响过后,报靶员报告:“30环,满分!”
从此,孙中山记住了这个“矮人一点,技高一筹”的学员的名字——邝鄘。
邝鄘,湖南耒阳人。192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4年从北大考入黄埔军校第2期,因成绩优异,毕业后留校任教。
1927年1月,蒋介石在汉口召见邝鄘,劝说他脱离共产党。邝鄘却试图说服蒋介石不要背叛国共合作,结果不欢而散。
南昌起义之后,邝鄘随朱德奔赴井冈山,任第34团团长。1928年5月,邝鄘奉命率耒阳农军回县开辟游击根据地,不幸被捕。
敌人企图劝降邝鄘。邝鄘要敌人拿来纸笔,用被镣铐锁住的双脚夹紧毛笔,写下了最后8个字:“杀了邝鄘,还有邝鄘!”
“打倒列强,打倒列强,除军阀,除军阀!”邝鄘高唱着自己作词的这首《国民革命歌》英勇就义,时年31岁。
刘霞:千里寻党,坚贞不屈
耒水河畔,今日草木葱茏,百姓安乐。80多年前,这里孕育了一首革命诗篇:“不顾家来不顾身,只为国家与人民……”其作者就是耒阳革命先驱刘霞,他信念坚定,行走千里只为寻党,受尽酷刑而坚贞不屈……
刘霞,1899年生于耒阳贫苦农家,1923年入党,后任耒阳县执委委员兼农运部长。1928年春,湘南起义烽火燃遍耒阳,刘霞率耒阳农军联合邻县,攻下安仁,为朱德上井冈山铺路。
起义震惊中外,蒋介石调重兵“围剿”。朱德、陈毅率部转移,刘霞留耒阳坚持斗争。大部队撤离后,他率同志反击,终因寡不敌众,队伍被打散,与党组织失去联系。刘霞化装成挖煤工,欲赴长沙找党组织,却遭密探盯梢,机智脱险后决定赴上海。
上海白色恐怖,刘霞人地生疏,寻党无果。想起朱德嘱咐,他毅然前往江西找红四军。1929年初春,终在会昌找到红军,却因激动直闯岗哨被扣。朱德闻讯,立即命护送至总司令部。刘霞得见朱德,热泪盈眶,后被安排在红四军,成英勇指挥员。
1936年秋,刘霞在扩充游击武装时遭叛徒暗算受伤,回耒阳养伤期间再度被捕。入狱后,他受尽酷刑,坚贞不屈,还秘密向中共中央报告湘南斗争情况。1937年9月17日,年仅38岁的刘霞英勇就义。遗物中,有他狱中所作之诗,彰显其不畏烈火、为国为民之“真金”信仰。
《文萃报》3440期综合自《解放军报》、衡阳党史馆公众号、耒阳党史馆公众号等,本文责编:张勇
责编:罗嘉凌
一审:黄帝子
二审:苏露锋
三审:范彬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