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场馆里的思政课” 让红色记忆在清明祭扫中熠熠生辉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5-04-07 12:18:36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4月7日讯(通讯员 汤梦园 ) 红色故事讲解、红色歌曲合唱、红色经典演绎、经典原著品读……4月3日,张家界航空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的教师代表及100余名学生代表齐聚张家界烈士陵园,开展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场馆里的思政课”实践教学活动。本次活动以“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张家界记忆”为主题,通过多种形式,充分挖掘了张家界红色资源,让学生们在沉浸式体验中深刻感受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张家界儿女投身革命的激情,实现了思政课教学改革的有效突破。

跟随着红色讲解员们的脚步,师生们走进了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在《芭茅溪盐税局》的讲解中,学生们了解到盐税局在革命时期的重要作用,它不仅是经济支持的保障,更是革命先辈们坚守阵地、无私奉献的象征。《陈家河大捷》的讲解则展现了革命先辈们在战场上英勇无畏、浴血奋战的壮烈场景,学生们仿佛置身于那个硝烟弥漫的战场,深刻感受到胜利的来之不易。《杨松庭一家四位烈士》的英勇事迹更是让在场师生动容,讲解员们详细介绍了杨松庭一家为了革命事业不惜牺牲全家人的壮烈精神,这种无私奉献的革命情怀深深震撼了每一位学生的心灵。

《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的介绍更是将活动推向高潮。讲解员们通过丰富的历史资料和生动的讲解,让学生们了解到这片热土上曾经燃烧的革命烈火,以及无数革命先辈为了理想信念而抛头颅、洒热血的英勇事迹。学生们在聆听中感受到了革命先辈们的坚定信念和伟大精神,也更加深刻地理解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张家界儿女的革命激情和不屈斗志。

教师代表汤梦园结合烈士纪念馆外“强渡澧水”的绘画,为学生们详细讲解了鸡公垭战役中“强渡澧水”的过程。她生动地描述了红军战士们在湍急的澧水河中奋勇向前、突破敌军封锁的英勇场景,让学生们深刻感受到革命先辈们的无畏精神和坚定信念。教师代表毛琳则以一首《马桑树儿搭灯台》歌曲,讲述了贺锦斋的感人故事。贺锦斋是贺龙的堂弟,也是一位“上马将军下马诗”的红军师长。他改编了这首民歌,送给妻子戴桂香,表达了自己的革命决心和对妻子的深情。戴桂香在贺锦斋牺牲后,用67年的时间坚守着对丈夫的承诺,她的故事深深打动了在场的每一位师生。教师代表梁思远则详细讲述了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的历史,让学生们了解到这片土地上曾经发生的无数英勇事迹,以及革命先辈们为了建立新中国而付出的巨大牺牲。

本次“场馆里的思政课”活动,是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政课教学改革的重要举措。通过将思政课堂搬进烈士陵园,让学生们在实地参观、亲身体验中,将书本上的理论知识与鲜活的历史场景相结合,真正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统一。

在经典原著品读环节,学生们围绕《苍茫谁主·薪火相承——社会分析的百年回响与青春征途》展开深入探讨。他们分组朗读《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沁园春・雪》《沁园春・长沙》经典片段,结合张家界的历史背景,深入分析社会变革的必然性和革命先辈们的伟大贡献。这种现场品读经典原著的方式,让学生们在历史的现场中感悟理论的力量,进一步加深了对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理解和认同。

红色经典演绎环节更是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生动体现。学生们通过表演《绝对忠诚》《觉醒年代》等红色经典作品,将革命先辈们的英勇事迹生动地展现在师生面前。他们在表演中深刻体会到了革命先辈们的坚定信念和崇高精神,也通过这种艺术形式将这些精神传递给了更多的人。这种创新的教学方式,不仅让学生们在实践中深化了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也让思政课变得更加生动、鲜活、有感染力。

红色合唱团唱响了《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激昂的歌声在烈士陵园上空回荡,表达了全体师生对党的崇高敬意和坚定信念。这不仅是一场音乐表演,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学生们在歌声中感受到了革命先辈们的奋斗精神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更加坚定了自己作为新时代青年的使命担当。

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刘於清在活动最后勉励同学们,要铭记历史,赓续红色血脉,将个人命运与民族复兴同频共振。要传承精神,扛起时代担当,用知识、创新和行动让这片土地更加繁荣昌盛。要躬身力行,做信仰的坚守者、知识的攀登者、时代的先行者,在乡村振兴、科技创新、国际舞台中展现青年担当。

通过本次“场馆里的思政课”活动,师生们在清明祭扫中缅怀先烈、传承精神,充分挖掘张家界红色资源,实现了思政课教学改革的一次突破。学生们在活动结束后纷纷表示,深刻感受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张家界儿女的革命激情,也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中,更加坚定了自己的理想信念,今后将继续传承红色基因,弘扬革命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图片由钟紫怡、张浩、周烨提供)

责编:高甜甜

一审:高甜甜

二审:田育才

三审:宁奎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