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先锋丨李祝平:时间都是一点一滴抠出来的,脚踏实地,多投入,多钻研

  新湖南客户端   2025-04-07 16:21:35

编者按:一名党员就是一面旗帜,一个支部就是一座堡垒。党旗领航、堡垒健强是党建工作充满活力的写照。长期以来,长沙理工大学各学院、部门涌现出一批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党务工作者和先进基层党组织。现特推出“党建先锋”栏目,报道优秀党支部书记的先进事迹,激励全校师生向先进学习,见贤思齐,以高质量党建推动学校高质量发展。


“时间都是一点一滴抠出来的,我不是那种天赋型聪明的人,那就脚踏实地,多投入,多钻研。”长沙理工大学经管学院李祝平老师将时间利用到极致,把工作室的方寸天地当作“家”,集中更多的时间投入到科研和工作中。作为经济与管理学院企业管理系党支部书记,她将党建“红”、教学“绿”和科研“蓝”三色深度融合,让教育事业光彩熠熠。

在20年的从教生涯中,她荣获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三等奖和湖南省教学创新大赛一等奖,并被授予“湖南省课程思政教学名师”称号,被评为全省高校教师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标兵”,带领党支部获批第二批“全国高校党建工作样板支部”。

点燃理想信念之火

作为党支部书记,李祝平对政治理论学习尤为重视,政治素质堪称楷模。她在党务工作中展现出高度的政治敏锐性和强烈的责任感,她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引领支部党员深入学习党的创新理论,坚定理想信念,弘扬教育家精神,共同提升党性修养和政治觉悟。“我们致力于打造‘四心’党支部———铭记党员初心、秉持爱岗敬业的匠心、怀揣立德树人的爱心、以及追求卓越的科研与教学恒心。”

李祝平为党支部建立了一套行之有效的运行机制,形成了主题党日活动“问题+专题+课题+解题”的“4T”新模式。在每月的主题党日活动中,除了学习上级党组织规定的理论学习内容和下发的文件,党支部会根据每个老师的情况,集中交流发言、探讨问题,例如“课程思政怎么创新、怎么有实效”“师德师风建设、听课评课,杜绝教学事故的发生”“如何在科研项目申报上帮扶青年教师”“如何在学业和创业创新上帮扶青年学生”等等,把主题党日活动“党味”和“鲜味”结合起来,针对青年教师还有一对一的带新培养制度,加强了组织的凝聚力和归属感。

李祝平创造性设计开展“八分钟党课——党课大家讲”的“微党课”活动,规定每位党员每年必须在支部上一次党课;构建师生学习共同体,促进师生党支部共建共学活动机制化;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改造升级“五个一工程”等党建和教书育人平台。

在李祝平的带领下,支部党员们在教学科研一线奋力拼搏,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2020年,企管支部荣获“全国高校党建工作样板支部”的崇高荣誉,这不仅是对支部工作的肯定,更是对李祝平教授无私奉献精神的最好见证。她也因此荣获“湖南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标兵”“湖南省高校党务工作示范岗”等荣誉。

握好言传身教之笔

走进李祝平的工作室,映入眼帘的是一排长长的书桌和一张沙发,忙碌的时候,她中午在沙发上小憩一会儿就接着继续工作,直至深夜11点办公楼锁门才离开,10余年来,这是李祝平的常态。

作为70后教授,李祝平没有选择墨守成规,而是琢磨着自己的课堂怎样能够与时俱进。她总是结合时事或自己的见闻更新着课件,捕捉一些好的想法融入教学中去。前段时间长沙坡子街网红特警猫咪因为帅气的外形火出圈,在“服务营销”课上,李祝平把它作为讲解营造服务环境时的案例引入,以小见大。“有个经济学上的术语叫毕尔巴鄂效应,它作为一个从工业废墟上建起来的城市,却通过一个绝美的博物馆建筑,吸引了大量游客,营造了一种充满艺术气息的城市文化,并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完成了城市的复兴。”李祝平通过绘声绘色的案例分析导入课堂,深入浅出地引导学生理解吸收知识点。

课程外,李祝平常常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尽量去了解他们想要什么,为学生们答疑解惑。易妍蕾曾就加入党组织和职业生涯规划等问题向李老师咨询,“谈到大学毕业规划时,李老师耐心地为我分析每条路上存在的风景和荆棘,提高了我对市场营销专业的认知。李老师还经常帮同学们指导修改简历,帮助大家更好地找到心仪的实习与工作。”易妍蕾在大二学年对于加入中国共产党的具体流程和阶段不够了解,李老师作为企管系党支部书记,解答了她的疑惑,教育她要端正入党动机成为一名合格的共产党员,并为她规划了未来的发展方向。

对于家境困难的学生,李祝平会不动声色地给予帮助。陈浩(化名)是24届经管学院硕士研究生,母亲罹患癌症,家庭条件不好。李祝平为他申请了学校补助,经常跟他联系,并让学生成为科研助手。在陈浩眼里,李老师是一位“不仅教学上懂得循循善诱的优秀教师,更是善于激发学生潜能的精神导师。”

李祝平用智慧与热情,点燃了学生的求知之火,为他们应对未来挑战注入了强大的动力。对教学和学生的倾心付出,让她收获了丰硕的教学成果,主持完成多项省级教研教改课题,所授课程“品牌营销与管理”也被评为湖南省课程思政示范课。

发挥拼搏奉献之力

李祝平不仅在教学上精益求精,更在科研领域深耕细作、拼搏奉献,主持完成国家级课题3项,省级以上科研课题10余项,发表论文40多篇,出版专著2部。为了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她经常邀请本科生参与科研项目,为他们播撒学术研究的种子,激发他们的科研热情和创新精神。

李祝平喜欢琢磨。每次拿到申报资料和考评要求,她首先会反复研读三遍以上,确立方向,深入思索怎么做才能出效果。除此之外,她还会上相关培训课、听名师讲座,在这个过程中她的收获和理解都加深了不少。

在申请第二个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时,李祝平正逢孕期,高龄孕妇稍微动一下都喘气困难,但她想到如果不接着做科研,惰性会让她就此止步,于是,挺着大肚子也在坚持写基金本子,最终顺利获批。“科学研究是一份‘烧脑’‘脱发’‘费心’‘耗时’的苦差事,经常会让人萌生放弃的念头,但转念一想,坚持不一定成功,如果不坚持连成功的机会都没有。”

作为事业、家庭两手抓的女强人,一边是年幼的孩子和年迈的父母,一边是繁重的教学任务和系支部书记工作。2020年初,在准备第三个基金时,李祝平又遇上样板党支部验收提交材料。“我清晰地记得当时无数次想放弃,是学院领导拼命地鼓劲打气又让我选择了坚持。”那段时间,李祝平每天仅睡4个多小时,连走路、炒菜都在想怎么遣词造句。皇天不负苦心人,李祝平圆满完成了所有的工作,同年系里共拿下了4个国家级项目,全国样板支部也顺利通过验收。

李祝平灵活地将服务企业、地区与科研教学接轨,指导学生做竞赛实践,涌现出“竹酒”“扇语”等优秀项目品牌。谈起学生,李祝平眼里都是对学生的信任和褒奖,她觉得学生是潜力无限的,“比如在竞赛上,有时候自己给一些点子,他们最后琢磨出来的效果有时真的很惊艳。”( 龙骧)

责编:刘宇慧

一审:刘宇慧

二审:甄荣

三审:熊佳斌

来源: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