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化县梅城镇完小学生习作选登

  科教新报   2025-04-07 16:44:51

科技育秧实践记

安化县梅城镇完小六年级1903班 魏嘉航

晨光熹微中,我们的校车缓缓驶入安化县梅城镇龙安坪农业示范基地。还未停稳,车厢里就爆发出阵阵惊叹:快看!那些智能大棚!”“通风口在自动调节温度呢!同学们的脸庞紧贴着车窗,眼中闪烁着好奇的光芒。

步入育苗大棚,一台造型精密的机器静静矗立中央。正在我暗自猜测其用途时,技术员叔叔开始了专业讲解:这是我们自主研发的智能育秧机。大家看这个土壤配比——他举起一个透明容器,50%黑土与50%黄土的科学配比,既保留了黑土的肥沃,又结合了黄土的透气性,成本还降低了30%

叔叔接着展示了令人惊叹的精准农业标准:土壤颗粒要过2-3毫米筛网,每粒种子的间距必须控制在2-3厘米,这样的标准化生产才能培育出优质秧苗。阳光透过棚顶的智能调光玻璃洒落,照在他手中那捧散发着泥土清香的营养土上。

实践环节最是热闹。我们排成人工传送带,接力传递着秧盘。接住!”“小心倾斜!欢快的呼喊声在大棚里回荡。虽然动作还不够熟练,但当看到整齐排列的秧盘像士兵列队般延伸开去,每个人的脸上都绽放出自豪的笑容。

走出大棚,眼前的场景更让人震撼:无人翻地机正在田间自主作业,远程操控的工作人员向我们挥手致意;抛秧机在空中划出优美的抛物线,秧苗如雨点般均匀落入田间。最激动人心的要数插秧机体验环节——坐在驾驶室里,看着智能机械臂精准地将秧苗插入泥土,发动机的轰鸣声与同学们的欢笑声交织成最动人的劳动乐章。

落日余晖,返程的校车上格外安静。我的笔记本记满了今天的见闻:智能温控系统、土壤配比算法、无人农机协同作业......这些科技元素正在重塑传统的农耕图景。抚摸着沾着泥土的校服口袋里的几粒稻种,我忽然明白:现代农业早已不是简单的面朝黄土背朝天,而是需要掌握物理、化学、生物、计算机等多学科知识的科技产业。

这次实践不仅让我们触摸到农业的未来,更在每个人心中播下了科技的种子。望着后视镜里渐渐远去的示范基地,我在心底许下承诺:一定要用知识武装自己,将来为家乡的智慧农业建设添砖加瓦!

指导老师:夏国荣


探秘省级示范农田,解锁新农人新体验

安化县梅城镇完小六年级1903班 文玉馨

在一个阳光格外灿烂的清晨,我们怀着雀跃的心情,踏上了前往龙安坪省级示范农田的研学之旅。

还未抵达目的地,车厢里就已沸腾起来。同学们你一言我一语地猜测着:示范农田会是什么样子?”“会不会有智能机器人?当连绵的玻璃大棚在阳光下闪烁着晶莹的光芒时,所有人都按捺不住激动,像一群欢快的小鸟般涌向大棚。

迎接我们的是一位和蔼的农技书记。他刚站定,就被好奇的同学们团团围住。叔叔,这个像变形金刚的机器是什么?”“屋顶那些银色管道会发光吗?此起彼伏的提问让现场热闹非凡。书记笑着指向那台造型新颖的设备:这是最新型的全自动育苗机,能帮农民伯伯实现精准播种。至于屋顶的装置……他神秘地眨眨眼,冬天时它们就像给种子盖的'电热毯'哦!

随着——的启动声,育苗机开始运作。我们屏住呼吸,看着书记将育苗盘放入传送带。机器像变魔术般完成了填土、压实、喷水、播种、覆土等工序。原来现代农业就像在工厂生产'植物宝宝'!有同学惊叹道。当书记掀开保温黑布时,嫩绿的芽尖星星点点地探出头来,仿佛在向我们打招呼。

最令人难忘的是插秧体验。广袤的稻田里,插秧机像一只钢铁巨兽平稳前行。我有幸坐进驾驶室,透过玻璃窗看着机械臂精准地将秧苗插入水田,泥浆在履带下翻涌,机身随着田垄微微摇晃,既惊险又新奇。工作人员介绍,这台机器一天能完成50亩地的插秧工作,相当于30个农民的工作量!

夕阳西下,返程的大巴上格外安静。望着窗外掠过的农田,我的脑海里回放着今天的见闻:智能温控的大棚、精准作业的农机、科学管理的育苗......这些科技力量正在重塑延续千年的农耕图景。我暗暗握紧拳头:未来,我也要成为新农人中的一员,用知识和技术,在这片希望的田野上播种更美好的明天!

指导老师:陈宜英 罗海燕


一粒种子的未来畅想

安化县梅城镇完小六年级1903班 严玲珑

3月25日下午,我有幸来到梅城镇龙安村经济合作社设施农业基地,参加了一场主题为“新型农业,科技兴农”的科技实践活动。这次经历如同一把打开未来之门的钥匙,让我亲眼见证了传统农耕与现代科技碰撞出的璀璨火花!

走进基地的白色大棚,各种智能化设备整齐排列——通风系统、灌溉系统、控温系统……专家向我们详细讲解了科技育秧的全过程。同学们全神贯注地聆听,心底不由升起敬佩之情。

为了让同学们更近距离感受新型农业的魅力,基地还组织了一项有趣的实践活动——摆秧盘。我们班的十名“小农人”排成一列,形成了一条高效的“流水线”。大家你传我,我传他,忙得不亦乐乎!不一会儿,整块地的秧盘便摆放得整整齐齐。虽然累得满头大汗,但看着自己的劳动成果,我的心里充满了成就感。

在基地的试验田里,农业机械化的强大实力令人震撼。刚踏入农田,几个庞然大物便映入眼帘。“这是车吗?”“怎么可能?车才不会在泥地里跑呢!”同学们七嘴八舌地议论着。

伴随着轰隆隆的引擎声,智能拖拉机灵活翻耕土地,智能插秧机高效作业。同学们目不转睛地盯着这些“钢铁巨兽”,亲眼见证了机械如何实现精准播种、快速收割。科技让农业变得更省时、省力,也更加环保。“原来种地也能这么高科技!”现场的演示点燃了大家的热情。

“同学们,快跟我来,咱们可以上插秧机体验一下!”罗老师招呼道。大家兴奋地奔向插秧机,争先恐后地爬了上去。我紧张地抓着栏杆,双腿微微发软。突然,插秧机停了下来,我的心一下子提到了嗓子眼——“机器不会是坏了吧?我们不会被困在田里吧?”幸好,经验丰富的驾驶员迅速调整,插秧机重新启动,我们的初次体验也在一片欢笑声中结束。

时间在欢声笑语中悄然流逝,我们依依不舍地离开了基地。这次实践就像一粒种子,深深埋进了我的心田。我忽然明白,或许在不久的将来,我们也能用自己设计的算法,为每一株秧苗谱写成长的乐章。

当科技与土地相拥,当智慧与汗水交融,所有的艰辛都会化作跳动的希望。而我们这一代,注定将成为这个传奇的续写者!

指导老师:刘乐


我与“科技助农”近距离

安化县梅城镇完小五年级 2001班 傅肖雲

春光明媚的三月天,龙安村省级农业示范基地里,却是一派热火朝天,我们在老师们的带领下来到了这里,正参加“新型农业,科技助农”综合实践活动呢!出发前老师告诉我们,在这里我们将感受到科技的力量,感受传统农业的改变,我们既激动又好奇。

一进入基地,我们的目光就被田里正作业的机器吸引住了。一位工作人员告诉我们,这是插秧机。当技术员叔叔启动它后,伴随着马达的轻吟,它像小汽车一样在水田里平稳行驶着,身后斜板上的秧苗,整齐地滑下然后插入了泥水中。几秒钟的工夫,一垄约两米宽近二十米长的秧苗已经在泥巴上站稳了脚跟。想起去年在乡下看到几位老农弓着腰倒退着插田的情景,我不禁张大了嘴巴,旁边有人情不自禁地鼓掌了!当插秧机再次靠近岸边时,在一位老农爷爷的鼓励下,我爬了上去,近距离的体验了一把“科技助农”:只见轮子滚动,这艘“小船”轻轻划过泥面,竟没留下任何痕迹。整齐摆放着的秧苗有序的滑落,似乎有根手臂在拉扯,可我还没来得及看清楚工作原理,他们就已在泥水里向我挥手道别了……机器转弯时,这机器还能自动停止插秧呢!这设计的精准,让人惊叹。更让人激动的是,另一块水田里的无人驾驶插秧机,它相对小巧轻快,能自动调整方向,精准插秧,工作效率更高了,围观的人群里爆发出了一阵阵喝彩声!

当插秧机展示结束,我们围着几位专家兴致勃勃地提问,专家们耐心地给我们作答,鼓励我们观察与实践,去感受农业科技的进步。从专家口中得知,一台机器工作一天,相当于五十个经验丰富的农民一天的工作量。科技的力量真令人震撼!科技助农,效果惊人!

随后,我们来到大棚中参观,听技术员们介绍了无土育秧技术。聆听了他们的讲解,观看了他们的展示,感慨着一台小小的机器能快速培育出健壮的秧苗,能节省大量人力物力。看着那一个个用黑色塑料膜覆盖了的小山似的育秧堆,我不禁对这些劳动者、对那些科技工作者肃然起敬!

有一处秧苗已经发芽了,工作人员正在摆盘,看着那些密密麻麻的充满希望的新芽,我们赶紧加入了搬运、摆盘的队伍,体验了一把为农业生产流汗的辛苦。对比耳熟能详的“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我们相信:科技助农,新型农业的崛起,农业生产的未来将会无限美好!。

离开的时候,我们感慨不已,收获颇多,科技正逐步让传统农业发生改变,不久的将来,农业生产会以全新的面貌面世。科技强则国强,新时代的我们,得努力学习科学知识,积极实践,才能更好地迎接这美好的明天!

指导老师:傅达芳


智慧农业绘新景 科技兴农绽芳华——记科技兴农的实践调研活动

安化县梅城镇完小五年级2002班 夏悦轩

“民以食为天,食以农为先。”农业,作为国家的根茎命脉,真是重中之重。在现代农业中,科技的力量又无处不在,它如温暖的春风吹入我们这个小小的古镇——梅城,让这片肥沃的土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2025325日,我们梅城完小150名师生代表,在夏校长的组织下,走进龙安坪村省级示范性农田基地,体验了一次现代新农人快乐的科学实践活动。

第一站,我们兴致勃勃地来到目的地,放眼望去,广阔的田野,一排排科技农业设备呈现在我们眼前,让我们耳目一新,多台不知名的机器在田间跳起了欢快的舞蹈,为我们表演了各种高效耕田和插秧技术,看得我们眼花缭乱。我们情不自禁地上前采访专家,专家热情地向我们介绍了两种不同插秧设备,第一种是高效抛秧机,它还有一个十分霸气的名字——龙舟2ZPY,接着为我们展示了抛秧表演。专家说:“龙舟2ZPY通过精准的定位系统和编程能保证秧苗间距均匀,秧苗分布更均匀,它主打不串珠,不乱行,不伤秧,返青快,效率高。”听完专家的讲述,我和身边的同学个个惊叹不已。第二种更神奇的设备——久富乘坐式高速插秧机,据专家统计,这台机器可以提高农作物产量8%~13%,不仅省人力,而且工作效率高,成活率100%。我们在老师的陪同下体验了无人驾驶插秧机,认真仔细观察了久富乘坐式高速插秧机插秧苗的奇妙,真让我大开眼界!

第二站,我们来到育秧大棚探究了播种育秧的绝妙之处。原来整个大棚里安装了全套设备,湿度,温度调节,只需按一下按钮就能控制,全靠机器“一条龙”自动完成。如:选种、装箱、浸泡、移植等。育秧周期只需25~28天,你看,工作人员穿着鞋袜,不淋雨,不碰水,多么悠闲自在啊!我们漫步大棚里,聆听技术人员细细讲解,观摩机器的不知疲倦。我们又化身成“劳动小能手”开始体验搬运秧盘,体验新型农业的快乐和神奇!

美好的时光总是短暂的,这一次实践活动又落下了帷幕,此次农业科技实践活动的成功举办,不仅丰富了我们的知识储备,还在我们心中种下了探索农业科技的种子。更让我体会到:农民伯伯种的粮食来之不易,农民伯伯工作真辛苦,幸好有高科技的帮忙啊!我相信,随着我国高科技不断融入农业,农业领域定是一片芳菲!

指导老师:夏艳华

责编:陈洁

一审:陈洁

二审:刘芬

三审:黄维

来源:科教新报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