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追光者到燃灯人——志愿者尤亚运的故事

周慧   郴州日报   2025-04-08 07:32:41

35岁的尤亚运戴着棒球帽,背着双肩书包,书包里装着他最近在看的一本书——数学家丘成桐写的《我的教育观》。“在原有教育制度普惠公平的基础上,怎样去培养拔尖人才,这本书带给我很多思考。”

这样的思考持续了很多年,也促使尤亚运做了许多具体的事——资助一个又一个贫困学生,以志愿者的身份帮助公立学校建设人工智能与机器人课程体系。

他本追光者,今是燃灯人。

“KPI”之外的爱

尤亚运出生于北湖区梨树山村的一个普通家庭,母亲是农民,父亲是国企工人。“我读小学四年级到初三这几年是家里较为困难的时候,当时父亲工作的企业效益不好,面临下岗风险。”尤亚运说。

2003年9月,尤亚运考入郴州市九中131班,是排名全年级前十的尖子生。与发现“好苗子”的喜悦一同到来的,是老师察觉尤亚运家境困难后的揪心。初一上半学期,历史老师李夏姗发现13岁的尤亚运穿了一双粉色的女款棉鞋,那是尤亚运堂姐的旧鞋。一天上晚自习时,李夏姗不动声色地把尤亚运叫到教室外,提出每个月资助他50元。当时尤亚运在学校里寄宿,一周的伙食费是35元。

131班班主任曾和平每学期都为尤亚运申请费用减免的指标,但学校名额有限,不一定每次都能申请到。有一次没有申请到费用减免名额,尤亚运的语文老师谭红梅帮他交了500元的杂费。

上自习课时,尤亚运遇到不会的题目会去办公室问老师。有时候131班的任课老师在其他班上课,年级组其他老师会热心地为其答疑解惑。彭小军是123班班主任,没教过131班,却多次指点尤亚运。彭小军担心尤亚运没钱买书,指着自己办公桌上一摞教辅书对尤亚运说:“挑一挑,用得上的就拿走。”

17年后,尤亚运回到母校,资助了12名品学兼优的困难学生。在捐赠仪式上,他拿出了当年彭小军送给他的《初中物理奥林匹克竞赛优化解题题典》和《初高中英语考点难点详解词典》,和学弟学妹们谈起了自己对“贫穷”的理解:“‘贫’是你当前没有多少钱,没有希望、没有出路才叫‘穷’。你们不穷,因为你们有出路,有希望和未来。”

尤亚运以优异的成绩从郴州市九中毕业,一步步走向了更广阔的世界。他一路升学,在大学主修信息科技相关专业,毕业后在上海、成都从事IT行业。

“进入职场后,才真正懂得我的老师们。中考数学不会考塞瓦定理,但老师会加班给我们这些在课堂上‘吃不饱’的学生讲超出教学大纲的内容。他们对我无私的关爱也不在老师的考核范畴里。”尤亚运说,“教育中真正起作用的,恰恰是这些KPI之外的部分。”

困难学生更要见世面

2025年1月28日,除夕。新年钟声敲响前两分钟,就读于南京大学的雷同学给尤亚运发来了微信:“过去这一年,很感谢哥哥的资助。我会努力读书,不辜负您对我的这份恩情。”

2024年,嘉禾县的雷同学以675分的成绩被南京大学录取。他的父亲患癌,与病魔痛苦抗争3年后撒手人寰。父亲治病花光了家中积蓄并欠下不少债务,雷同学的学费让务农的母亲愁肠百结。尤亚运得知情况后,来到雷同学家中,送给他一套计算机编程和托福、雅思教辅书,鼓励他心存美好、勇于拼搏,努力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

同年,尤亚运还资助了另一名考上南京大学的嘉禾籍困难学生胡同学,他给胡同学也送了一套书。“他俩接过书本时眼睛放光。”那样的眼神让尤亚运难以忘怀。

这一年夏天的炽热里,有嫩绿的希望破土而出,还有笔直生长的树以柔韧的枝丫描摹天空。

“哥哥,我要毕业了,我想邀请您来参加我的毕业典礼。”2024年6月,尤亚运收到清华大学本科毕业的黎同学的信息。

黎同学是尤亚运资助过的困难学生。2020年,黎同学考上了清华大学,她来自资兴市八面山瑶族乡一个并不富裕的家庭。尤亚运找到郴州市教育基金会,表示愿意每年资助黎同学1万元。如今,黎同学已经在清华大学攻读硕士研究生学位。

一名困难大学生每年得到5000元的资助就可以度过最艰难的时刻,但尤亚运坚持每年资助1万元。他让受他资助的学生们拿着“多余的钱”去旅行、去实习、去感受大学所在城市的美好。他认为这些孩子在解决温饱之外,更需要去见世面。

尤亚运对困难大学生的帮助不仅仅停留在金钱上,还叠加了知识赋能、心灵滋养与视野开阔。

2023年,尤亚运资助了临武县的困难大学生唐同学。唐同学就读于河海大学水利专业,大学的第一个寒假回家,她经过郴州,想当面感谢尤亚运。这次见面尤亚运特意约上了自己在水利局工作的朋友,让这个朋友给唐同学介绍水利部门的工作情况。“她学的是专业,还不了解行业。知道了行业是怎么一回事,在大学里就能有针对性地去学习,让自己今后的路走得更好。”尤亚运说。

校园里的AI教练

从成都回郴州后,尤亚运通过社交媒体了解到桂东县沤江中学的方同学一边战胜病魔、一边逐梦中小学机器人竞赛的事迹。他前往桂东县,为方同学捐助了5000元爱心款,鼓励他勤奋努力、勇于创新。

这件事让尤亚运意识到,新技术浪潮汹涌而来的时代,教育公平的内涵正经历嬗变——当北上广深的少年已在编程机器人实验室探索科技前沿,偏远山区的孩子也应该通过人工智能与机器人教育打破“数字鸿沟”。

“接触机器人编程教育的中学生获得的不仅是代码逻辑训练,还是面向智能社会的思维方式。这种与同龄人认知的差异将在十年后演变为职业竞争力。”尤亚运说。

尤亚运决定利用自己的专业优势做面向郴州中学生的人工智能与机器人教育。有人劝他搞个校外培训机构,“定能大赚一笔”。但他选择以志愿者的身份担任郴州市一中与郴州市六中人工智能与机器人教育的顾问,无偿协助学校建设中学科创教育体系,打造相关课程、举办教师培训。

“我现有的收入足以覆盖我的开销。”尤亚运说,“如果搞校外培训机构,只有中产或富裕家庭的孩子才能接触到人工智能与机器人教育。而公立学校具有普惠性,有财政经费支持,面对最广大的学生,能够照顾到有天分的困难学生。”

2018年至2022年,尤亚运指导郴州市一中与郴州市六中的多名学生获得教育部白名单科创类赛事的国家级、省级奖项,带领郴州青少年在著名高校或科研院所组织的科创夏令营中获得一等奖,并助力郴州市六中获评教育部首批“全国中小学科学教育实验校”。

此外,面向中学生的数学建模、生物科技、经济学与金融学课程研发也是尤亚运认为“很重要但少有人做的事”,这些都是国家科技产业发展与未来人才的培养方向。

“先自己学习、研究,如果有公立学校愿意做这些课程,我会无偿帮忙。”尤亚运说。

有人为尤亚运贴上了“理想主义者”的标签,但他没想得那么复杂,只是埋头做自己热爱的事。当年郴州市九中老师悉心栽培尤亚运的经历让他明白——好的教育,一定是如春雨般饱含无私而又润物细无声的。

责编:刘雨菲

一审:梁可庭

二审:罗徽

三审:陈淦璋

来源:郴州日报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