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江副刊·潮头|还原左宗棠的功名本色

  新湖南客户端   2025-04-08 08:02:27

从17岁立志到48岁,这30余年中,左宗棠经历了很多次人生低谷:三次落榜、结不起婚、父母相继去世、家道中落、倒插门被嘲笑、恩师托孤、遭遇洪灾、家徒四壁、隐居深山。在平均寿命低下的清朝,左宗棠48岁还一事无成,很多人都认为此人的人生毫无希望。可也正是厚积薄发,让他在48岁后一鸣惊人。一路“火箭式”晋升,他成为了名垂青史的晚清四大名臣之一。近期,王开林著作《功名诀:左宗棠镜像》由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全套书分为上下两册。上卷聚焦“定东南、征西北、收复新疆”的功绩,看左公如何跳出功利心态,用大视野冷静筹划,建不世奇功。下卷聚焦“勤耕读、重养志、结交名士”,看左公如何抛却得失之心,以大气魄力挽狂澜,获世人景仰。

文|王开林

左宗棠雕像。通讯员 摄

2025年开春,湖南文艺出版社推出了我的新书《功名诀:左宗棠镜像》(上下卷)。相比以往出书之后即怡然翻篇,这回我竟有些意犹未尽,总觉得应该将余绪再梳理一番,额外地补充几行文字,讲讲本书的写作过程和其主旨。

这些年,我写过不少书,然而说到三易其稿,《功名诀:左宗棠镜像》绝对要算头一遭。2018年岁末构思,2019年夏天开始动笔,2021年春天初稿杀青,随后便是长达两年半的冷处理。2023年秋,我顺势而为,重启项目,对整部书稿作了大修大动,比如上卷原名“功可强成”,我将它改名为“非常功”,下卷原名“名不虚立”,我将它改名为“非常名”。在强提文气和稳接地气之间,我果断地选择了稳接地气,将一些晦涩的引文译成白话文,为读者扫清阅读障碍。这么做也可能费力不讨好,毕竟有些读者更乐意看到引文的原貌。此外,我还考虑应该如何描述左宗棠生命中的最后三年,那种英雄迟暮的苍凉感,相比他万里封侯、晋升东阁大学士时的快意,落差已经远超三千丈,他用湘阴方言由衷地感叹“烧洗脸水也饤锅”,此语所透露的信息量可真不小。实际情形就是这样,世间的英雄豪杰,有辉煌,也有落寞,顺境一过,逆境便来。2024年,一个新的契机激励我第三次动工,吸纳资深学者、专家和编辑团队所提供的中肯建议,对书稿做点位明确的“微创手术”,至此某些暗藏在盲区的症结便迎刃而解,再无残留。

从构思、撰稿、杀青、再增删、反复修订到最终出书,五年间,我不断尝试怎样解锁,如何过关,应该说,一部书稿真要脱胎换骨,这个过程非常考验作者的耐心和韧劲,但为了写好真性情、大气魄的左宗棠,我的全程历练都是值得的。

日前,一位知晓全情的老朋友对《功名诀:左宗棠镜像》的面世深有感触,发来微信:“说不定眼下才是这本书上架的合适时机,左宗棠逝世一百四十周年,值得纪念!”

《功名诀:左宗棠镜像》。

左宗棠是中国近代史上首屈一指的民族英雄,值得大书特书的方面相当多。从构思伊始,本书的主题就聚焦于他的功和名,兼及他在不同时期对功和名发表的高见。因此我将上卷确定为“非常功”,将下卷确定为“非常名”,将他对功名发表的诸多高见分置于各章结尾,并用专篇解析,左公的这些高见便是值得读者分享的“诀”。“功”和“名”,一目了然,何谓“非常”?可以将它理解为超乎想象,非同寻常,有别于世俗功利主义固有的衡量标准,“非常功”即百代奇功,“非常名”即千秋美名。

“功名诀”的亮点既在“功名”,也在“诀”。

左宗棠以非凡的功名著称于生前身后,其主体轮廓、脉络走向、表现特征,早已被前人和今人的传记、小说通体扫描过无数遍,但他毕生体悟功名,提炼了诸多心法。这些高明的见解和关键的诀窍究竟能够给人什么启迪,可以提供哪些教益?众多传记、小说的作者却语焉不详,并未专心寻绎过这方面的来龙去脉。本书专做针对性的发踪,径直从其言行事迹探本溯源,务必找到左公说话的依据和行事的宗旨,额外提供其豪杰人格的氛围和英雄情绪的价值,以促成阅读时的磁吸效应,令趣味不至于轻易走失。

书名未直取“左宗棠传”,而迂取“左宗棠镜像”,又有什么讲究呢?本书的用意并非单纯为左宗棠树碑立传,描述的也并非他始末连贯的一生,摄取的只是他的主体影像,但要求呈现其风貌、言语、处事、待人等各方面的表现时,全程采用高像素、高清晰度。打个比方,本书并非一部以情节为主要线索而紧密串联的长剧,而是由一组围绕主题展开故事的小视频默契合成的系列短片,上卷的主题是“非常功”,下卷的主题是“非常名”,它们互为表里,双剑合璧。

有了“非常功”和“非常名”这两条金线串联,左宗棠的故事便如满盘珍珠,悉数归位,各得其所。在不同时期,他对功名发表的高见也因为细节本身的强力支撑和作者解读的如影随形而不显空泛游离,能够稳稳地锚定于上下卷总共十八章的每一章。

从古至今,不少人渴求“出名要趁早”,不少人盼望“大器能晚成”。左宗棠一人就将二者占齐了。年轻时,他只有举人的功名、“赘婿”的身份、塾师的职业,人到中年,他也只是湖南巡抚衙门的师爷,但这些并不妨碍他名动九州,长辈、同辈均对他推崇备至,业师贺熙龄称许他:“开口能谈天下事,读书深抱古人情。”朋友胡林翼奖誉他:“其体察人情,通晓治略,当为近日楚材第一。”同乡郭嵩焘向咸丰皇帝推荐他:“左宗棠才尽大,无不了之事,人品尤端正,所以人皆服他。”就算他犯了大案,惊动了朝廷,翰林学士潘祖荫也急上奏章解救他,申辩道:“国家不可一日无湖南,即湖南不可一日无宗棠。”左宗棠出名很早,名气极大,其准备期却超长。他练勇带兵、驰援江西时,已经四十八岁;他收复新疆、封侯拜相时,已经年近古稀。这般大器晚成,就连其政坛宿敌李鸿章也不免口舌泛酸,称之为“破天荒相公”。

论名业,左宗棠与曾国藩齐肩;论功业,左宗棠堪称晚清第一人。可贵的是,他对功和名有着非凡的认知和感悟,比如“士贵自立,不苟于旦夕之图者,必不较一时之显晦”,又比如“身入仕途,即宜立定主意,毁誉听之人,升沉付之命”,无论是对于务实的功利主义者,还是对于务虚的理想主义者,其高见均具有纠偏矫正的指导意义。

左宗棠既是英雄,也是豪杰。他如同一个未获完解的谜团,令人百思而千寻。我希望读者在我的书里看到一位有血有肉的人,而非一尊若即若离的神。左宗棠爱吹牛是一绝,爱骂人也是一绝。他霸气侧漏,不免得罪至交良友;他性格直爽,容易触犯官场忌讳……就是这般真性情的左宗棠,勇则横冲直撞,“虽千万人吾往矣”;智则虑周藻密,无懈可击。在铁血交飞的晚清乱世里,他逆风翻铁盘,顺势造奇局,一度旋乾转坤,干成了轰轰烈烈的伟业,英名彪炳史册。

诚然,正史粗枝大条,可提供龙骨;野史稗钞细节生动,可萃取精华;同时代人的文集较为正路,可寻绎线索;友人和熟人的书信、日记、年谱较为确凿,可提供佐证;后人的传记、小说,纵有绝妙点染,也不敢轻易采信。这是我素来的写作原则,本书体现得尤为充分。

总之,我写《功名诀:左宗棠镜像》,务求立言有根,立论有据,既不凿空,也不妄断,更不会过度放大某个点或过分渲染某个面。书已经面世,但愿左公的在天之灵有知,会倍感欣慰。一本还原其功名本色的书,一本解析其功名高见的书,乃是这个成功学依然盛行的时代急切需要的良药。

责编:邓正可

一审:廖慧文

二审:曹辉

三审:杨又华

来源: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