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高中周末双休系列评论①|发呆时光里,藏着教育的真谛

  科教新报   2025-04-08 09:30:57

肖婷婷

“一石激起千层浪。”近期,全国多地推进落实高中周末双休,引发社会各界广泛讨论。透过这场讨论不难发现,这已不是简单的调整作息时间,更关乎教育理念的深刻变革。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高中生不再拥有一个完整的周末,他们面临着巨大的学业压力,不得不牺牲休息时间去学习,“向时间要成绩”成了常规操作。更有极端者将日程表精确到分钟,流水线式的时间管理,将青春切割成标准化的零件,用刷题速度替代思考深度,以知识囤积置换生命体验。当课外机构的“碎片时间管理手册”建议学生利用如厕时间背单词,家长群流传着“洗澡时听英语听力”的攻略,如此病态的时间观背后,是一场教育效率的集体癔症。

然而,教育终究不是流水线作业,人的成长需要留白,需要思考的空间。“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教育的空间恰在于其留白之处。人类文明中的许多杰出创造发明,都诞生于看似无所事事的时刻:在浴缸中放松的阿基米德,意外发现浮力定律;坐在苹果树下发呆的牛顿目睹苹果落地,万有引力横空出世;门捷列夫更是在一场值得载入史册的梦境中获得了元素周期表的灵感。可见,当心灵得到放松时,人类才更有余力去探索未知。

好的教育从来不是知识的堆积,更不是填满孩子的每个分秒。正如怀化一位高二学生所说:“我觉得双休是日复一日的学习生活中唯一的盼头,是喘息的机会。一周的学习压着我们不断接收新的知识,脑袋一直在运作;而周末双休,正是我们整理信息,调整状态的中转站。”

高中周末双休为“超载”的高中学生提供了喘息的机会,让他们有时间去探索兴趣、发展特长。看似放慢的脚步,其实在积蓄更大的力量,这不仅是教育理念的进步,也是对个体生命成长规则的尊重。在成都七中,每周五下午的“空白课表”时段,学生们自发形成了读书角、哲学沙龙、星空观测小组。这些未经设计的场景,恰恰印证了怀特海的教育哲学:“学生是有血有肉的人,教育的目的是引导他们自我发展。”青少年野生的、自发的思考,才是认知进化的原始动力。

实施高中周末双休,肯定不会有一边倒的共识,期间可能会遭遇各种阻碍,但它预示着教育终极价值的坐标系正悄然发生位移。当杭州某高中将“学会独处”写入培养目标,当北京名校开始记录学生的“灵感空白时长”,这些信号预示着:教育正在从知识传输转向智慧孕育,从塑造工具转向滋养完整的人。

当高中周末双休为年轻生命腾出舒展的时空,当发呆不再是需要审批的“违纪行为”,那些在窗前凝望流云的少年,或许正在完成教育最本质的功课——让灵魂在自由的呼吸中,生长出抵抗异化的精神根系。把时间还给孩子,让他们从题海中抬起头,感知春夏秋冬自然之美;以心之所向,迎送每一个晨曦与黄昏。

责编:董以良

一审:董以良

二审:刘芬

三审:黄维

来源:科教新报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湖湘情怀,党媒立场,登录华声在线官网www.voc.com.cn或“新湖南”客户端,领先一步获取权威资讯。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

我要问

站长统计
站长统计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