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跃飞 2025-04-08 10:17:09
清明前夕,我随市作协主席冯明德一行,应桃江作家朱明星之邀,踏进桃花江镇大华村的青石小径。群山如黛,将应丰先生故居轻轻拢入臂弯。推开陈列室木门时,仿佛掀开时光的帷幔,与先生展开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
这位首届茅盾文学奖得主,曾以《将军吟》为湖湘文学竖起巍峨界碑。当我们将泛黄的初版书捧在掌心,似乎还能触到文字间奔涌的赤子热血。先生说:“写完最后一个字时,我曾仰天长啸:莫应丰可以死了!”展墙上先生的手迹如剑,劈开历史的迷雾。当年友人劝他珍重,他掷地有声:“宁可轰轰烈烈活五十,不教庸庸碌碌度百年!”臧克家的诗句蓦然浮现,此刻方知,那些在岁月长河里溅起的浪花,终将凝成永恒的星辰。
我已是第三次叩访大华。
首度来时正值“莫应丰少年作家班”启幕,青涩的面庞与泛黄的手稿在春风里相遇。记得当时我对着满堂稚子说:“此地既出过摘星手,自当有后来者续写银河。”而今重访,惊觉当年那个攥着笔记本的怯生女孩,已在省级刊物发表了三篇散文。
二度造访是为取经美丽乡村建设。作为“三周文学奖”评委,我曾在评审席上被《一个扶贫队长的日记》灼痛眼眶。文字里的朱明星挽着裤腿在泥泞中奔走,而今眼前的他正指导村民直播卖笋。四年光阴,这位意气书生让古村焕新颜:修复的故居成为精神灯塔,农民夜校的灯火照亮山坳,竹艺非遗工坊里刀凿声与笑声齐飞。最妙是村头那方文化广场,黄昏时分总见白发老者握着孙辈小手,在《将军吟》节选碑刻前驻足。
暮色渐浓,山岚在黛瓦间游走。檐角风铃轻响,恍若先生击节而歌。竹海深处,新笋正破土。
(作者:胡跃飞,中国作协会员,益阳市作协常务副主席。)
责编:周冰清
一审:黄晓茜
二审:陈琳
三审:瞿德潘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