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湖南 2025-04-08 15:12:55
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李杰
4月5日,记者走进常德河街李健鹰技能大师工作室,展台上10余幅《常德河街》系列麻质画格外引人注目,每一幅麻质画都有国画的空灵意境、油画的厚重质感,让人叹为观止。
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传承人李健鹰
“麻质画是传统工艺与现代艺术的完美结合,是一种独特的绘画艺术形式,利用天然黄麻纤维粉末作为颜料,通过手工制作而成。”工作室负责人李健鹰是常德李氏艺术麻质画的第三代传承人,31年来,一直坚持麻质画的传承与创新。李健鹰作画间,她和麻质画的故事娓娓道来。
1989年,李健鹰进入常德工艺美术学校美术专业,后考入湖南广电学院装潢设计专业,毕业后进入常德麻纺厂下属的工艺美术厂工作。20世纪90年代初,麻质画由常德黄麻纺织厂申请获得国家专利,李健鹰参与并主创大型麻质画《清明上河图》,曾引起轰动。
1997年,常德麻纺厂倒闭,麻质画工艺艺术濒临失传。在老厂长贺用显的支持和指导下,李健鹰坚持麻质画创作和技艺传承。2004年,她完成一幅《孙中山戎装像》,被澳门国父纪念馆收藏。这也坚定了她从事麻质画继承和创作的决心。一个偶然参展机会,李健鹰遇到木雕艺人张雪翔。听说李健鹰的故事后,他从资金、技术等方面给予支持,并帮助传承制作、推广营销麻质画作。麻质画因此得以复活。
李健鹰在制作麻质画
2018年1月,李健鹰成立麻质画工作室,并入驻常德河街。同年10月,麻质画作为常德文化名片,参加文化中国·湖南文化走进德国活动。李健鹰携带的7幅花鸟麻质画作品,在德国艺术名城杜塞尔多夫市展出,获得很多德国民众的关注和赞扬。这次参展后,常德麻质画声名鹊起。
“选麻、染麻、切麻、打底、构图、上胶、上色。”李健鹰说话间,通过“撒、搓、敲、吹、按、擦”等技法,一幅《春日牡丹图》就完成了。李健鹰一边展示作品,一边介绍,常德麻质画集百画之长,既可以工笔白描、精细入微,也可以泼墨写意、酣畅淋漓;可以仿刺绣、仿油画,也可以仿国画,具有防腐、防水、防晒、防虫、防霉变、不易龟裂、可揉折、不褪色、可永久收藏等特点,放置的时间越长,颜色越显得厚重古朴。
李健鹰的麻质画创作始终紧扣时代脉搏。她擅长人物肖像,作品《钟南山》《扶贫路兄弟情》等将抗疫精神、乡村振兴主题融入传统技法,赋予艺术以现实意义。在形式上,她突破传统画框的局限,将麻质画与团扇、书签等文创产品结合,推出《冷香》《福地桃花源》等系列作品,既保留古朴韵味,又贴近现代生活。
常德麻质画
近年来,李健鹰还积极推动非遗进校园,与湖南文理学院、湖南科技大学等高校合作,将麻质画融入美育课程。2024年暑期,她在常德市文化馆的非遗研学活动中,手把手教孩子们用麻粉创作,让传统技艺在稚嫩的指尖生根发芽。此外,她的工作室常年开放体验活动,游客可通过撒麻成画的过程,感受麻质画的独特魅力。
2023年,常德麻质画被确定为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李健鹰作为项目传承人开始收徒。“目前8个徒弟中,其中1个已经独立成立工作室。”李健鹰欣慰地说,现在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爱上这门技艺,麻质画一定能“活”下去。
在常德河街,麻质画已经不仅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一种文化传承的载体。越来越多的游客和艺术爱好者来到这里,亲身体验麻质画的制作过程,感受非遗的独特魅力。许多孩子也来到李健鹰的麻质画艺术工作室,自己动手制作麻质画,勾线、涂胶、上色,一幅幅妙趣横生的作品就此诞生。
为了推动麻质画的传承与创新,常德市文化部门也给予了大力支持。他们通过举办展览、开设课程、参与文化交流活动等方式让更多人了解和认识麻质画。同时也鼓励艺术家和传承人不断探索新的创作手法和表现形式,使麻质画在当代社会中焕发出新的活力。
责编:刘雨菲
一审:梁可庭
二审:罗徽
三审:陈淦璋
来源:新湖南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