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玺凡 科教新报 2025-04-08 16:59:52
科教新报·新湖南客户端记者 曾玺凡 通讯员 刘承鑫
4月7日清晨,春日和煦的阳光透过玻璃窗,洒在洞口县苗竹完全小学的“爱心书屋”里。五年级学生谭佳倩捧着一本书轻声说:“我终于不用再羡慕城里的学生了。”这间由闲置教室改造而成的阅览室,成了她和同学们在校时的好去处。
近年来,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生育率下降,湖南多地农村学校生源持续减少,空置教室逐渐增多。面对这一不可逆的趋势,不少农村学校并未坐等“撤并”,而是主动盘活闲置资源,将空教室改造成阅览室、舞蹈房、心理辅导室等,让有限的教育资源焕发新生。
同时,学校管理者们也在思考如何“让每所学校都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生源流失加剧,教室空置不断增加
桂东县新坊乡九年制学校校长扶宁波的文件柜里,摆放着近五年的学生人数统计表。表格上的数字呈现出一条明显的下降曲线:从2021年开始,桂东县新坊乡九年制学校的生源人数出现明显下滑,2022年开始减少平行班级,导致部分教室闲置。“近五年,学校生源减少了约200人。”扶宁波说。
龙山县石牌镇桶车九年制学校的变迁则更具代表性。副校长高越向记者介绍,学校在校人数最高峰时有近千名学生,近70名老师,2018年学校开始出现明显的生源下滑,以及平行班减少的情况,在校人数最少的2024年,仅有420名学生。
“学校在校人数最高峰时有1000余名学生,在校学生人数最少的是2024年,仅有130名学生。”临武县镇南乡中心小学校长邓良斌告诉记者,目前学校空出的闲置教室有8间,从2019年开始决定进行闲置教室再利用。
同样的现象在全省各地不断出现。从2024年秋季开始,溆浦县小横垅乡中心小学根据学生人数的变化情况,把之前中心校只招收三至六年级学生调整为一至六年级学生,把距中心校不到10公里且公路沿线的教学点进行了合理撤销。
数据显示,2023年全国共有普通小学14.35万所,在校生1.08亿人。对比2018年,5年来我国乡村小学在校生数量减少了31%。新晃侗族自治县禾滩镇中学校长姚敦赞根据自己的在校观察告诉记者:“县城学校扩容、外出务工家庭增多、生育意愿下降形成的三重压力,让农村学校的生源流失成为必然趋势。”
“唤醒”闲置教室,多方探路迎难而上
面对不断增加的闲置教室,不同的学校选择了不同改造路径。
洞口县苗竹完全小学校长周美秀翻开手机里的一组照片:一间是积满灰尘的空教室,另一间是温馨明亮的“爱心书屋”。“2023年我刚来时,学校有3间空教室,看着这么好的教育资源闲置,心里特别不是滋味。”周美秀说。
这位80后女校长的闲置教室改造之路始于一次外出培训。2024年10月,她在岳阳参加培训时受到启发,回来后立即在短视频平台上联系公益人士“亮亮老师”。令人意外的是,对方第二天就来到学校实地考察。“他问我需要什么帮助,我说想要给孩子们建个阅览室。”周美秀回忆道。
在各方努力下,苗竹小学先后收到价值10万元的书籍、崭新的书柜、舒适的桌椅和漂亮的窗帘。2024年12月31日,“爱心书屋”正式揭牌。如今,这里成了全校最受欢迎的地方,每天午休时间都坐满了看书的孩子。
禾滩镇中学则选择了一条不同的改造路径。姚敦赞带着记者参观了他们的心理辅导室:温暖的米黄色墙面,舒适的沙发,摆放着各种心理疏导工具的展示架。“我们学校留守儿童占比超过70%,心理问题比较突出。”姚敦赞介绍,2023年县里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重点工作后,学校立即将一间空教室改造成心理辅导室。
改造过程并非一帆风顺。“最大的困难是专业师资不足。”姚敦赞坦言。为此,学校采取“两条腿走路”的策略:一方面鼓励在职教师考取心理咨询师资格,另一方面邀请县里的心理健康教研员定期来校指导。如今,这间心理辅导室成为了校园里疏导情绪的重要场所。
空教室的改造看似简单,实则面临诸多挑战。
资金短缺是最普遍的难题。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平茶镇中心小学办公室主任江育姚算了一笔账:“要把一间普通教室改造成专业舞蹈室,仅地垫、把杆、镜子等基础设备就要2万多元,这对农村学校来说是笔不小的开支。”通过向该县教育局申请专项经费,该校完成了两间空教室的改造。
专业师资的缺乏同样令人头疼。花垣县吉卫民族小学教务主任游佳鑫指着新建的舞蹈室说:“硬件是建好了,但没有专业舞蹈老师,只能让有特长的其他学科教师兼任。”这种情况在艺术类功能室尤为常见。
更大的阻力来自观念层面。周美秀坦言:“有人说我们是‘即将被抛弃的学校’,改造是白费力气。”甚至有教师私下议论:“学生都走光了,还折腾这些干什么?”面对质疑,周美秀选择用行动回应:“越是困难的时候,越要证明农村教育的价值。”
从“闲置”到“活用”,教育生态悄然改变
空教室的改造,正在悄然改变着农村学校的教育生态。
在苗竹小学的爱心书屋里,记者见到了正在看书的谭强。这个曾经让老师头疼的“问题学生”,如今是班上有名的“小书虫”。“他以前上课坐不住,现在能安静地看一小时书。”周美秀说。更让人惊喜的是,谭强在期末考试中语文成绩提高了20多分。
周美秀翻出手机里的一段视频:寒假前,谭强主动要求借书回家看。“当时他认真挑选的样子,让我觉得所有付出都值得。”她说。如今这所学校虽然只有87名学生,但阅读氛围却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浓厚。
禾滩镇中学的心理辅导室也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八年级学生小张因父母长期在外打工,性格孤僻,成绩下滑严重。心理辅导教师通过沙盘游戏逐渐打开他的心结。“现在他每周都来,还主动报名参加了学校的朗诵比赛。”姚敦赞欣慰地说。
空教室的改造不仅满足了基本需求,更催生出“1+1>2”的效果。
临武县镇南乡中心小学将一间空教室改造成“留守儿童之家”,配备了电脑摄像头。校长邓良斌讲述了一个感人故事:三年级学生小丽的父母在广东打工,以前一年只能见一次面。现在每周五下午,小丽都能在这里和父母视频聊天。“有一次视频时,小丽拿出刚得的奖状给父母看,妈妈在屏幕那头哭了。”邓良斌说。
华容县东山镇江洲中学则将空教室改造为阅读成果展示室。校长程驿惟介绍,学校推行“六个一”阅读工程,要求每个学生每天阅读半小时、每周写一篇读书笔记。“展示室里陈列着优秀读书笔记,学生们在此阅读学习。”令人惊喜的是,这一举措还带动了家长参与,不少家长开始陪孩子一起阅读。
空教室的合理利用,还解决了一些长期困扰农村学校的难题。
桂东县新坊乡九年制学校将两间空教室改造成艺术教室,配备了画架、乐器等设备。“以前上美术课,学生只能在课桌上画画;现在有了专门教室,可以开展更丰富的艺术活动。”校长扶宁波说,该校还利用另一间空教室建立了室内体育活动室,解决了雨水天气无法上体育课的难题。
龙山县石牌镇桶车九年制学校的改造更具创意。该校将空教室改造成劳动技术教室,配备了剪纸、木工工具等设备。“农村孩子更需要生活技能教育。”副校长高越说。
更令人振奋的是,这些功能室的建立,正在改变农村学校“重主科、轻副科”的传统。溆浦县小横垅乡中心小学的航模社团就是个典型例子,校长李模林介绍,学校通过公益项目获得航模器材支持,将空教室改造成科技活动室。“2021年上学期,学校通过线上直播访谈的方式成为友成波音放飞梦想项目校,该项目组自2021年下学期开始对学校进行航模材料和培训为期三年的支持。”
由空教室改造,初探农村学校发展新路径
面对生源的持续下滑,农村学校的管理者们正在探索新的发展路径。
“办学不在规模,而在质量。”这是记者在走访中听到最多的一句话。从2023年到2024年,苗竹小学有了巨大的变化:虽然生源在逐年减少,但2024年秋季一年级的新生入学人数为20人,是花古街道5所农村小学中入学率最高的;学校在县教育局教育教学质量表彰大会中获得了奖牌,多个科目名列全县前茅。
“生源下滑与立德树人并不冲突。”周美秀说,“相反,它促使我们更加注重教育的内涵发展。”如今,这所曾被预言“即将撤并”的学校,反而吸引了周边乡镇的学生转入。
面对农村学校生源减少的普遍现象,教育行政部门也在积极施策。
道县教育局副局长胡昌礼介绍,该县去年出台了《中小学幼儿园布局调整优化工作方案》,科学规划、合理设置、稳步推进,合并部分规模过小的中小学校,集中资源提升学校的办学条件,促进全县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该县还鼓励小规模学校发展科技、艺术、地方文化等特色课程,让每所学校都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常德市鼎城区教育局局长冀定辉则分享道:“我们要求每所农村学校至少配备1间音乐教室、1间美术教室和1间体育器材室。”近5年来,全区共有10余所农村学校新建或改建艺体、图书馆等功能室,平均每年新建或改建相关功能室2至3个。“这些投入看似增加了生均成本,实则提升了教育质量,最终受益的是学生。”
而各农村学校管理团队也不约而同地谈到了对未来的思考。
姚敦赞认为,农村学校要突破“唯分数论”的桎梏:“空教室改造只是开始,关键是要建立与之配套的教育体系。”该校现实行导师制度对学生进行一对一帮扶,一名老师大约分到十名学生左右,由老师负责对学生的谈心谈话、学业指导和问题关注,和德育处、心育室一起为学生健康成长护苗。
“作为学校管理者,即使学校生源人数常年维持在一个较低的数值,仍然可以通过课程与教学的创新、强化师资力量、拓展学校功能和服务、优化学校运营和管理等策略来主动破解困境,实现学校的可持续发展。”高越说道。
“也许未来农村学校的规模会更小,但只要坚守教育初心,就永远不会失去存在的价值。”周美秀的这句话,道出了众多农村教育工作者的心声。
(为保护未成年人隐私,文中部分学生使用化名。)
责编:曾玺凡
一审:曾玺凡
二审:刘芬
三审:黄维
来源:科教新报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