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三十年的双向奔赴:长沙“电雷锋”护航茶乡绿色振兴

王晗 邓倩 彭想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5-04-08 18:29:55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记者 王晗 通讯员 邓倩 彭想

清明雨润长沙绿,百里茶廊采茶忙。4月7日,在长沙县春华镇,千亩有机茶园叠翠流金,傍晚6时后的湖南怡清源有机茶业的制茶车间里,自动化生产线有条不紊地吞吐着当天新采的明前嫩芽。

弥漫的茶香之中,国网长沙县供电公司“电雷锋”们忙碌的身影格外引人注目。他们穿梭于茶山光伏阵列间,趁着夕阳余晖,为2000块光伏板进行 “深度体检”,将源源不断的 “光明能量” 注入乡村振兴的强劲脉动之中。

“从乡镇小厂到省级龙头,每一步都离不开电力护航!电力是我们最可靠的搭档!”怡清源生产总监贺卫兵捧着刚刚制成的清明前茶,满是感慨。

这段实业与电力的“双向奔赴”,早在上世纪90年代便已悄然拉开帷幕。怡清源的前身是长沙县长春茶厂,历经岁月沉淀与发展,如今已成为年加工优质成品茶叶超5000吨、内外贸业务协同发展的省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当年茶厂初具规模时,电力部门主动上门设计专属供电方案,为茶厂省下首笔电费成本;当企业扩大生产、转型外贸时,供电公司又为其量身制定错峰用电计划,使夜间生产线用电成本直降12%。三十年载时光流转,供电服务始终与茶产业发展同频共振。

2020年,怡清源落地实施茶光互补项目,堪称政企协同合作的典范之作。供电公司组建菁英团队全程参与并网调试,让2000块光伏板在茶山上泛起"蓝色涟漪"。时至今日,这座“茶园里的发电站”年发绿电14万度,节约电费成本6万元。其成功实践还引发了连锁效应,带动长沙县众多农产品企业积极探索绿色转型,在星沙大地绘就“茶光共生”的生态画卷。据统计,全县已有4379家企业安装了光伏设施,一幅“茶光共生”的绝美生态画卷在星沙大地徐徐铺展。

走进制茶车间,杀青机、揉捻机昼夜运转。“对于茶叶制作而言,电压波动一旦超过5%,茶叶就会发黄,直接影响品质。”这是贺卫兵的经验之谈。今年春茶季来临前,“电雷锋”对全厂线路开展“毫米级”排查,将电能质量提升至99.8%。他们还创新“四同步工作法”:设备巡检与隐患排查同步开展,安全宣讲与节能指导同步推进,用“地毯式”服务托起茶叶的芬芳,用精准高效的服务全力护航“舌尖上的品质”。

从清明到白露,国网长沙县供电公司建立起完善的“节气服务档案”,每季度对茶企配电设备进行全面、深入的“深度体检”。当夕阳的余晖为光伏板镀上一层金边,供电服务车依旧在蜿蜒的茶山小道上奔波忙碌。

“我们守护的不只是短暂的制茶季,更是乡亲们沉甸甸的致富梦。”黄花供电所副所长唐珏的话语质朴而坚定,真切道出了每一位“电雷锋”的初心。这段跨越三十年的“电力情缘”,正化作茶香里的民生温度,让长沙绿茶的滋味愈发清醇悠长,令人醉人。

从最初量身定制专属供电方案,到创新推动茶光互补项目;从精心制定错峰用电计划,到全力构建“绿电”生态体系,国网长沙县供电公司始终以精准服务为有力抓手,为产业振兴赋能添彩,凭借清洁能源点亮乡村振兴的希望之光。

这场跨越世纪的“双向奔赴”,成功托起了茶乡蓬勃发展的金色产业,更在广袤的乡村大地上书写下一份亮眼的“光明答卷”。当悠悠茶香与闪耀的电火花相互共鸣,星沙大地的乡村振兴之路正越走越坚实、越走越宽广 。

责编:封豪

一审:封豪

二审:黄婷婷

三审:刘永涛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湖湘情怀,党媒立场,登录华声在线官网www.voc.com.cn或“新湖南”客户端,领先一步获取权威资讯。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