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4-08 18:40:09
中国近代集邮家周今觉曾为京剧大师程砚秋题诗:“一曲清歌动九城,红氍毹(qú shū)衬舞身轻。铅华洗尽君知否?枯木寒岩了此生。”以红氍、红毹或者氍毹代指戏曲舞台。
其实,氍毹本是指用毛或其他材料织成的带有花纹图案的地毯或壁毯,古代产于西域,可用作地毯、壁毯、床毯、帘幕等。《说文》:“氍毹、毾 (tà dēng),皆氊緂(zhān tǎn)之属。盖方言也。”东汉应劭《风俗通》所谓:“织毛褥谓之氍毹。”明代程登吉《幼学琼林》中说:“毡毯曰氍毹。”古人席地而坐,氍毹就是坐具。如乐府诗《陇西行》中:“请客北堂上,坐客毡氍毹。清白各异樽,酒上正华疏。”有时也是壁饰,如唐代岑参《玉门关盖将军歌》:“暖屋绣帘红地炉,织成壁衣花氍毹。灯前侍婢泻玉壶,金铛乱点野酡酥。”后来多指地毯。
那么作为地毯的“氍毹”是如何变成舞台的代名词的呢?在明代,随着戏曲的繁荣,特别是昆曲的盛行,许多官商富室蓄养家班、家乐,成为一时风尚,这些家班、家乐演出时就在厅堂中铺上红色的地毯,轻歌曼舞,手挥目送。如明末遗民张岱写《陶庵梦忆》,其中记《刘晖吉女戏》云:“忽隐忽现,怪幻百出,匪夷所思,令唐明皇见之,亦必目睁口开,谓氍毹场中那得如许光怪耶!”所以大约自明代开始,氍毹就成为戏曲舞台的代称了。
(《文萃报》3440摘自《文史博览》)
责编:伍芳芳
一审:伍芳芳
二审:姚瑶
三审:黄维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