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5-04-08 21:54:25
朱永华
近日,多名重庆网民分别在视频号和聊天群发布“有人贩子出没”的消息,引起部分市民恐慌。在一些寻人启事的评论区中,也频频出现有关“人贩子”的“填空式谣言”。
有关“人贩子”的谣言近年来时常出现在网络上,并以各种版本在微信群、朋友圈等平台迅速传播,而且每次出现都会引起某一地区家长们的关注。这种谣言具有鲜明的特征:它像变色龙般适配不同场景,只需更换时间地点就能无限复制;它精准戳中家长群体的安全焦虑,利用其“宁可信其有”的心理迅速扩散。
这类谣言的始作俑者往往是在没有掌握事实证据的前提下,捕风捉影、“合理想象”,然后以一种半担忧半开玩笑的口吻,把不实信息放在网上。殊不知,这样的不实信息通过社交平台几何级数扩散,焦虑情绪在评论中不断叠加,最终形成谣言旋涡。
网络世界信息驳杂,来源五花八门,作为普通网民对此应该具备基本的认识,守好第一道防线。看到“填空式谣言”时,应做到“三思而后转”:查看信息源头是否可靠,搜索关键词验证真伪,事关重大的可以向权威部门求证。在没有得到确认消息的前提下,莫做助长谣言的“二传手”。
现在,相关部门已构建起立体化治理体系:网信部门运用AI算法实时捕捉谣言关键词,公安机关依法查处造谣传谣者,媒体矩阵搭建起“真相直通车”。加大这种立体化治理体系的覆盖面和快速反应能力,形成对谣言制造者强有力的法律震慑是必要的。同时,也要让网民在上网时形成“谣言止于智者”的条件反射——键下不可随便,“玩笑”必有代价。
责编:周泽中
一审:周泽中
二审:欧阳金雨
三审:王礼生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