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秘技大起底⑧︱慈利铜壶:“捶打”中的“精美”传承

田育才,上官智慧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5-04-09 02:27:08

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田育才 上官智慧

4月8日,慈利县溪口镇溪口老街,走进谭付林经营的“铜匠店”,一阵“叮叮当,叮叮当……”的敲打声传来,只见他手握锤子,正在赶制游客订制的铜壶。

慈利铜壶制作技艺声名远播,至今已传承百余年。

“打铜”,这项古老的手艺,在谭付林一家已传承了三代。谭付林13岁起跟随父亲学习打铜,从最基础的挥锤练习开始,到如今成为慈利县唯一的手工铜壶制作非遗传承人,他将这门手艺打磨得炉火纯青。

“对我而言,制作铜壶不仅是一门手艺,更是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每天我都与铜器为伴,每一件作品都倾注了我的心血和热爱。”谭付林说。

初学铜器制作时,谭付林历经艰辛。从认识铜材特性、掌握工具使用到练习锤打,他双手磨出了无数水泡,但他从未言弃。为了打牢基本功,他每日天不亮就开始练习,经过反复打磨,逐渐掌握了锤打、焊接等复杂工序的技巧。

“一把纯手工制作的铜壶一般耗时8至10天,需经剪裁、捶型、精锻、修型、錾刻、焊接等数十道工序和勾、落、串、点、台、压、采、丝等十多种工艺技法,至少上万次的捶打。”谈起制作铜壶工艺,谭付林充满激情,眼中闪耀着光芒。

一把好的铜壶,是需要靠技艺和时间来“磨”的。 “举个例子,将铜板焊到一块做壶身的时候,要用小锤子连续捶打半天。”因为铜板厚度仅有一毫米,捶打的时候,用力须得恰到好处,“轻了达不到效果,重了就容易变形。”而这,仅仅整个制作过程中的一个环节。

当壶身打好之后,要在铜面上雕刻出龙凤、兰草、竹节等具有美好意义的图案。这一步,既繁琐,也费神。工匠要拿着小钻头,沿着铜面上的线条雕刻。小锤带动钻头移动,力度不大不小才能雕出好看的图案。谭付林说:“现在年纪大了,要花半个月的时间才能做好一把,而60岁以前只需一个星期就能做完。”

以往,慈利铜壶主要是为了方便烧水,造型都很质朴——没有复杂花纹和装饰,造型比较粗糙。后来,随着工业商品逐渐融入日常生活,人们对传统手工铜壶的需求锐减,便有顾客对谭付林提出,要把铜壶做的更精致,让它兼具实用性和观赏性。

为了让铜壶更精美,谭付林在传统造型基础上大胆创新,将十二生肖元素融入设计。他制作的“龙首铜壶”,壶嘴是一颗可以灵活摆动的“龙珠”,既实用又美观。“工艺铜壶很畅销,很快成了市场上的‘抢手货’。”谭付林说。

“随着机械制造业的发展,现在极少再有人愿意从事打铜器。”谭付林告诉记者,年轻人因为太苦了不愿意学,铜匠们也因为年老或收入不高而放弃了。过去溪口镇铜匠铺还有几家,如今只有他一家延续着手工铜壶的技艺。

2023年,谭付林被评为慈利铜壶手工制作技艺的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在他的影响下,儿子谭俊杰也放弃外出创业的机会,毅然留下来和父亲一道传承着这古老的民间工艺。谭福林告诉记者,手工铜壶制作耗时太长,工序太复杂,他们父子现在每年最多也只能制作60到70把铜壶。他希望,这门传统的手工技艺能在文化旅游繁荣的今天得到保护和传承。(图片由邵颖提供)

责编:向韬

一审:向韬

二审:田育才

三审:宁奎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湖湘情怀,党媒立场,登录华声在线官网www.voc.com.cn或“新湖南”客户端,领先一步获取权威资讯。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