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教新报 2025-04-09 08:38:48
彭静
2025年春季学期关注度最高的事情,莫过于多地陆续发布的高中周末双休——大多数学生对此充满期待,不少的家长则忧心忡忡。在这个问题上,孩子与家长所持观点呈现出“楚河汉界”式的对峙。
高中周末双休的推行,本质上是教育理念从“高压应试”向“自主发展”的深刻转变。把周末的时间分配权交还给学生,让他们实现“减时间”与“提质量”并行,让学习回归主动、愉悦、可持续的认知活动本质,成为了社会关注的焦点。然而,不可否认的现实是,学生、家长、教师、学校乃至教育主管机构之间,远未搭建起形成共识的“通道”与“桥梁”。
人工智能时代,知识获取途径日益多元,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单纯靠死记硬背、一味苦学,难以成为真正的学习者。高中周末双休为学生提供了宝贵的时间,让他们得以总结、复盘,针对薄弱学科开展专项练习。由此培养的深度思考、自主学习能力,是适应时代发展的核心能力。
在教育减负与升学焦虑的博弈中,“自律者胜出”已成为新的生存法则。反对高中周末双休的声音中,很多人担心学生周末在家会沉迷手机、荒废学业。但真正的学习依靠的是自律,而非强制。双休恰恰是培养学生自律能力的良好契机。柏拉图曾指出:“自制是一种秩序,一种对于快乐与欲望的控制。”如果学生能在双休时合理规划时间,劳逸结合,不仅不会耽误学业,还能提升时间管理能力。这种自律能力,在他们未来进入大学乃至步入社会时,都将是受益终身的宝贵财富。
从宏观的维度看,学生的全面发展至关重要。在人工智能时代,美育、沟通、创新等能力的培养愈发重要,而这些能力的提升,仅靠学校传统的填鸭式课堂远远不够。陶行知提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的生活教育理论,强调教育应与生活紧密相连。深圳中学的项目式学习中,学生通过调研形成的城中村改造报告被纳入市政府政策参考;成都某中学开展的“百本经典阅读计划”催生出37个学生自发组织的读书会。这些实例充分证明了跳出课本、拓展视野的重要性。周末的48小时,将教育空间从教室拓展到博物馆、实验室、社区、体育场馆等,既能强健学生体魄,又能帮助他们打破固有认知、重构知识体系。在这里,展现的不仅是青春的活力,更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张力。
苏格拉底说过:“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落实高中周末双休并非易事,需要学校、家长和社会共同努力。学校应加强与家长的沟通,给予科学的指导建议;家长要放下焦虑,信任孩子的自律能力;社会也需营造良好的氛围,助力学生全面发展。唯有打破“时间=分数”的惯性思维,才能让减负政策从“物理松绑”升华为“化学提质”,真正还学生以自主成长的空间。
教育改革,从来不是非此即彼的单选题。双休减时政策若能与效率革命同频共振,方能为高中生打开一扇眺望星辰的窗。期待学子们在张弛有度中追寻自由,重构秩序,点燃求知的火焰,开启高中学习的全新局面。
相关阅读:聚焦高中周末双休系列评论①|发呆时光里,藏着教育的真谛
责编:胡荧
一审:胡荧
二审:刘芬
三审:黄维
来源:科教新报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湖湘情怀,党媒立场,登录华声在线官网www.voc.com.cn或“新湖南”客户端,领先一步获取权威资讯。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