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绿色时报 2025-04-09 11:05:39
推荐词:苹果树起源于我国,是我国重要的果树之一。其花果繁盛,成熟的苹果色泽艳丽、个头圆润饱满,不仅外观喜人,而且营养丰富,口感清甜,有益身体健康。自古以来,苹果都被视作平安吉祥之果,享有“国民水果”的美誉。
树木档案:苹果是蔷薇科落叶乔木,高可达15米。叶卵形或宽椭圆形,具钝锯齿。伞形花序集生于枝顶,含苞时粉红色,盛放后白色。果扁球形,顶端常有隆起,萼洼下陷,萼片宿存。花期5月,果期7—10月。果树栽培以嫁接繁殖为主。分布于温带,喜阳光,光照对苹果的质量起着决定性作用。喜温凉、干燥的气候,适生区的年平均温度在6℃—17℃,生长期最适宜温度20℃—24℃。
新疆萨哈野苹果树
苹果树,这一起源于我国新疆天山伊犁谷地的古老树种,不仅是自然界的神奇馈赠,更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在我国,苹果栽培和利用已有几千年的历史。新中国成立后,苹果产业快速发展,成为传统的优势产业。在先进的栽培技术加持下,苹果种植区域实现了“高迁北移”,逐渐向西南高海拔冷凉区和三北地区的戈壁荒滩、黄土高原和山区扩展,苹果产业融入到三北防护林、退耕还林、乡村振兴和精准扶贫等国家重大工程中,成为推动贫困地区绿富同兴的重要产业。
源于天山 走向世界
在人类文明进程中,“三个苹果”的传说广为流传:第一个苹果是伊甸园中的禁果,诱惑了夏娃和亚当,造就了人类;第二个苹果砸中了牛顿,启发他发现万有引力;第三个苹果被乔布斯咬了一口,开启了移动智能时代。前两个苹果的传说与欧洲密切相关,因此有人认为苹果起源于欧洲。1882年,瑞士学者在《栽培植物的起源》中提出,苹果起源于欧洲东南部、西亚至伊朗一带。然而,这一观点已被科学研究所推翻。
2007年 2月,天津大学从牛顿家乡伍尔斯索普庄园的“牛顿苹果树”剪下枝条,在天津大学嫁接种植,这是我国第 一株直接引进的“牛顿苹果树”。 刘俊苍摄(中新社发)
经过前苏联、美国、中国和德国等国的科学家多年研究,证实新疆天山伊犁谷地的野苹果才是世界现代栽培苹果的始祖。伊犁谷地三面环山,有效阻挡了新生代第四纪冰川时期北方寒冷气流和南方干热空气的侵袭,同时向西敞开怀抱,接纳来自大西洋的暖湿气流,为野苹果树提供了天然的“避风港”,使其得以幸存并繁衍至今。
20世纪80年代,美国科学家在中亚地区发现了“赛威氏”野苹果。2013年至2017年,中美科学家合作对全球107份苹果种质资源进行基因测序,其中15份样本来自新疆伊犁河谷的野苹果。研究结果显示,新疆野苹果的基因杂合度最低,而“赛威氏”野苹果的杂合度较高,进一步证实了新疆野苹果是世界栽培苹果的始祖。
2019年,德国科学家在《来自沙漠的水果》一书中系统梳理了古丝绸之路上人类种植作物的考古学和历史学证据。书中指出,大约在4000年至1万年前,新疆伊犁的野苹果被人类在天山地区人工栽培,并与山荆子杂交,孕育出中国早期的绵苹果品种。这些品种经中亚传入欧洲,与欧洲野苹果杂交演变为西洋苹果,随后传入美洲大陆,最终形成现代苹果。
花牛苹果展销
中国利用和栽培苹果历史源远流长。苹果最早称为“柰”,北魏时期起称为“林檎”,明朝起才称为苹果。长沙马王堆出土的成书时间约在公元前4世纪的《杂疗方》中载:“每朝啜柰二三果,及服食之”,说明此时期已经用苹果治病。湖北江陵县望山2号战国墓中的陪葬品有保存完好的栽培苹果。唐朝时期,日本遣唐使仰慕中华璀璨的文化和作物种植技术,把苹果种植引入了日本,并培育出许多优良品种。日本至今仍保留“林檎”的名称而没有苹果之称。19世纪中叶,中国海禁开放后,外国势力涌入中国,先后在山东烟台、青岛和云南昭通等地引入苹果种植,西洋苹果“认祖归宗”。新中国对国内外的品种兼容并蓄,积极引进国外优良品种,并通过国内外品种杂交,不断培育出各具特色的新品种。目前苹果品种繁多,各产区种植品种有所侧重,如阿克苏“富士冰糖心”、烟台和洛川“富士”、甘肃天水花牛“元帅”系、盐源“仿野生丑苹果”、东北“寒富”、内蒙古“鸡心果”,等等。
蕴平安之义 具健康之实
苹果花繁多,清香四溢,花色白中泛红,娇艳动人。成熟的果实红彤彤挂在树上,呈现一派丰收和喜庆景象。苹果因色泽艳丽,个头大又圆润饱满,食之甘甜可口,加之“苹”字与平安的“平”字谐音,因而苹果被视为平安吉祥和幸福美满的象征,成为拜祭、节日喜庆、探亲访友、日常食用的常用果品。
金秋时节,北京市昌平区举办苹果文化节,吸引不少市民前来体验采摘乐趣。 陆欣摄(中新社发)
除了食用,苹果还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如鸡心果这个品种,成熟的果实特别红艳,而且挂在树上两个月不脱落,是观赏型的苹果树,有“锦绣海棠”之称。不少苹果产区都开办苹果园旅游观光,观赏苹果花海,体验苹果丰收喜悦也是传统的旅游观光项目之一。此外,苹果还常用作盆景树。如北京八达岭里炮村果树盆艺合作社制作的苹果盆景,仅在2020年一年,就创收200万元。
研究表明,苹果是一种营养丰富的水果,富含的果糖和葡萄糖能提供能量,富含的膳食纤维能润肠通便,富含的维生素C有助抗氧化、美白肌肤,还含有少量维生素A、B1、B2、B6,有助维持视力和神经系统健康。民间有“一日一苹果,医生远离我”之说。
在山东省枣庄市光明路街道东山阴村苹果园,苹果花开,蜂飞蝶舞。 吉喆摄(中新社发)
我国24个省(区、市)均有种植苹果,形成西南冷凉区、新疆特色产区、黄土高原、环渤海湾、东北等主产区。近10年来,我国苹果种植面积稳定在2900万亩以上,年产量约5000万吨,年消费约4600万吨,均居世界第一位。苹果加工业也颇具规模,仅2023—2024年榨季,加工用果350万吨,产品以浓缩苹果汁为主,苹果酒、醋、脆片、果脯为辅。2021—2022年,苹果产业年总产值均超2000亿元。
扎根恶劣立地 助力绿富同兴
苹果树适应性广,广泛适生于温带地区,对土壤要求不严,生长快,结果量大,是很好的经济树种。因此,三北防护林、退耕还林等工程建设和精准扶贫、乡村振兴中,大都配置苹果产业。在广大的三北地区和西南冷凉区,涌现了无数个在恶劣立地种植苹果取得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双赢的奇迹。
新疆阿克苏市及温宿县在20世纪80年代初遭受塔克拉玛干沙漠的风沙肆虐,城区周围土地荒漠戈壁化。1986年起,阿克苏地委对位于沙漠边缘的柯柯牙镇实施大规模的引水造林绿化工程,用宽幅林带抵挡风沙侵害。绿化工程以生态与经济统筹兼顾为原则,通过机耕和降盐压碱改良土壤,配置种植苹果等经济树种。经过30年的接续奋斗,柯柯牙绿化工程创造了荒漠变绿洲、变果园的奇迹,成为“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的典范。如今,阿克苏市拥有苹果林50多万亩,综合年产值40多亿元。由于日照时间长,积累糖分多,阿克苏苹果又称为“冰糖心”,现已成为该市一张亮丽的名片。
陕西延安市地貌以梁峁、沟壑为主,是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20世纪末期,呈现春秋两季黄沙遮天蔽日、因干旱瘠薄“春种一面坡,秋收一袋粮”的贫困景象。1998年起,延安率先实施退耕还林工程。人们从种粮改为造林种果,并逐步向北部的高海拔丘陵沟壑挺进,发展山地苹果种植,大力发展苹果产业,通过采用一系列技术措施确保山地苹果成功经营。经过20多年的努力,延安市实现绿色崛起,水土流失治理成效显著,这其中有苹果林的一份功劳。截至2024年,延安市有苹果林332.8万亩,年产苹果464.4万吨。全市220多万人口中,近一半从事苹果相关产业,80万农民受益,苹果产业收入占农民经营净收入的61%。苹果产业成为延安地区农民脱贫增收的支柱产业。
内蒙古准格尔旗暖水乡位于生态“顽疾”的砒砂岩裸露区,一遇风雨就水土流失,植物难以生存。1992年起,该旗大力发展林果治理砒砂岩,人们摸索出把农家肥、黄泥土与砒砂岩按比例混合后可种活苹果树且有果实收获的经验。经过30多年的奋斗,如今,暖水乡拥有2300亩苹果林,带动1200名农民增收。“暖水苹果”现已成为名特优产品。
责编:陈龙
一审:陈龙
二审:喻志科
三审:周韬
来源:中国绿色时报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