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5-04-09 11:06:50
鞠晓生 尹雪
深化零基预算改革,是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的重要举措。自2023年湖南试点零基预算以来,全省以“刀刃向内”的勇气破除传统预算基数依赖,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取得了阶段性成效。然而,随着预算改革全面推行,预算编制科学性不足、预算管理效力待提升、区域分配失衡等问题逐渐显现。如何强化预算全链条科学管理,全面推行零基预算改革,让每一分财政资金都用在“刀刃上”,成为亟待解决的课题。
零基预算的核心是“从零开始”,摒弃“基数+增长”的惯性思维,以实际需求为导向分配资金。我省在试点中创新推出“项目库动态管理”“绩效目标前置评审”等机制,为改革积累了宝贵经验。但实践中,一些深层次矛盾依然制约着预算执行效率。比如,预算编制环节的信息甄别,执行环节中的支出碎片化、零散化问题,绩效管理中的“两张皮”、问责激励问题,预算区域分配中的分配不优、重点不突出问题等。
零基预算试行中暴露的深层问题,本质上是信息不对称状况下的治理失衡。财政部门和预算单位作为不同主体,在预算编制、执行、监督环节存在显著的信息鸿沟。信息不对称在预算编制阶段,形成“逆向选择”,弱化项目质量,在预算执行环节,诱发“道德风险”,加剧效率损耗。可以说零基预算执行问题的核心成因,源于信息不对称下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
为此,应以问题为导向,从“数据驱动、动态调整、绩效闭环、透明监督”四方面发力,切实推动零基预算改革。
数据赋能,拧紧预算编制“水龙头”。为减少预算编制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建议建立全省统一的“智慧预算平台”。借助技术手段,整合财政、审计、行业部门数据,实现项目申报、评审、执行全流程线上管理。为治理预算编制中的逆向选择问题,建议推行“负面清单+信用承诺”机制。可采取一些具体措施,比如明确禁止虚报预算、重复申报等行为,对违规者纳入信用黑名单,一定期限内不得申报项目。此外,还需要强化基层预算能力建设。建议开展“送教下乡”等专项行动,组织专家赴市县巡回培训,重点讲解绩效目标设定、数字化工具应用等内容,对基层预算人员轮训全覆盖,切实强化基层人员业务能力。
动态调控,打破资金僵化“死循环”。应对道德风险问题,建议实施“分级响应”调整机制。可采取按资金规模划分权限,比如500万元以下项目由部门自主调整并备案;500万元至2000万元项目实行财政“3日快审”;超2000万元项目则提交省政府专题审议。为适当增加弹性,可以考虑设立“机动资金池”盘活存量;建立跨年度项目“浮动预算”制度,根据进度分阶段拨付,避免“钱等项目”或“年底突击花钱”等问题。
绩效闭环,激活资金使用“催化剂”。为提高预算执行评价质量,建议构建“三方共评”体系。比如推行部门自评(30%)、第三方专业评估(50%)、群众满意度调查(20%)的“三轨制”,引入高校、会计师事务所等独立机构,确保评价客观公正。评价后,就要强化结果应用“硬约束”。比如对连续三年获评“AAA”级的项目,次年预算可适当上浮;对数据造假、绩效不达标的项目,责任单位两年内禁止申报。
阳光透明,筑牢社会监督“防火墙”。为提高监督效能,建议推行“预算执行雷达图”。比如在省政府官网实时公开各部门资金使用进度、绩效达成率,以“红黄蓝”三色预警提示风险,提高执行效率。考虑到监督便利性,建议开通“指尖监督”通道。比如开发“湘财通”App,人们可随时查询项目资金流向,并通过“随手拍”功能举报违规行为,形成全民监督合力,提高预算监督效能。
零基预算改革是一场刀刃向内的自我革命,需要久久为功、系统推进,全力破解改革难点,让每一分“真金白银”都花出效益、惠及民生,推动书写高质量发展的精彩答卷。
(作者分别系国防科技大学军政基础教育学院副教授;国防科技大学军政基础教育学院硕士研究生)
责编:周泽中
一审:周泽中
二审:欧阳金雨
三审:王礼生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