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新论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要“形感效”统一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5-04-09 11:12:53

马婷婷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各项工作都要往实里抓、往细里做,要有形、有感、有效。青年学生的民族认同,是一个复杂而多层次的社会心理现象,涉及文化传承、历史记忆、社会变迁以及个体身份建构等多个维度。高校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重要阵地,须在“有形、有感、有效”上发力,切实肩负起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重要使命。

以“有形”为基础,打造具象化教育载体。“有形”,即教育要有具体的载体和形式,不能只是抽象的理论。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各民族共同缔造、发展、巩固统一的伟大祖国的历史。高校应当利用自身优势,通过可感知的符号、场景和行动,让民族共同体教育具象化、可视化。比如,在校园中设置“中华民族共同体”主题雕塑、文化长廊等,通过视觉符号强化认同;利用VR/AR等数字技术,还原“茶马古道”“敦煌壁画”等场景,通过虚拟体验理解各民族共生历史,促进“铸牢教育”融合化、具身化和沉浸化。同时,教育形式也需要根据青年兴趣爱好动态调整。在当前的信息化时代,可以用说唱、漫画等青少年喜闻乐见的形式替代冗长讲座,还可以开发“民族知识闯关”小程序,以游戏化学习增强趣味性。针对网络中的狭隘偏激乃至错误的言论,可通过辩论赛等参与性强的形式增加青年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培养青年理性批判能力。

以“有感”为关键,激发情感共鸣与身份认同。“有感”强调情感共鸣,要让学习者不仅从认知上了解,更从情感上认同。高校学生思想活跃,可通过共情叙事、实践参与和文化仪式,唤醒青年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情感归属。挖掘“各民族守望相助”的当代案例。比如,讲好云南独龙族整族脱贫、汶川地震中各方力量救援的感人故事,用纪录片、微电影等方式建立情感连接,避免说教式宣传。用好各类新媒体素材。央视《国家记忆》栏目曾推出《共同的家园》系列,讲述边疆民族与内地协作建设的故事,可将此类节目作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鲜活教材。举办青年学生感兴趣的活动。通过设计各类体验式实践活动,将共同体意识融入升旗仪式、成人礼等校园活动;在传统节日中设计多民族共同参与的庆典,在寓教于乐中实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潜移默化。如2023年共青团组织开展的“同心营”活动覆盖10万青少年,绝大多数参与者表示“增进了对不同民族的尊重”。以情感培育为支撑,以价值凝聚为目标,着眼于讲好当代中国故事,推动开展启发式宣传教育,让教学兼具思想高度与情感温度,才能实现从感知到情感、再到价值认同的自然升华。

以“有效”为目标,构建长效评估与转化机制。“有效”指关注教育的实际成效,比如知识掌握、行为改变、价值观内化等。衡量教育的实效,需要建立科学的评估机制和长期跟踪。通过科学评估、正向激励和行为引导,确保教育成果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可从知识维度、感情维度、行为维度等多个方面,建立多维评估体系,既考核学生对中华民族历史、相关民族政策的掌握等知识点,同时通过量表测量对“共同体”的归属感。强化正向激励与榜样引领,设立“民族团结之星”奖项,表彰在促进交流中表现突出的青年;邀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进校园分享经历。比如,清华大学将“参与民族地区社会实践”纳入奖学金评选加分项,激发学生参与热情,推动从认知到行动的转化。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中的“形感效”统一,本质是让抽象理念“落地生根”——用可触摸的载体塑造记忆、用共情的事理触动心灵、用扎实的成效巩固认同。唯有将教育融入青年日常生活的“毛细血管”,方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汇聚磅礴力量。

【作者单位:湖南工学院。本文为湖南省思想政治工作精品项目:少数民族学生思政教育“三维-四微-五度”精准化实践育人模式研究(HGJP2303)阶段性成果】

责编:周泽中

一审:周泽中

二审:欧阳金雨

三审:王礼生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