芙蓉国评论丨“观鸟+”让商业翅膀与生态脉搏共振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5-04-09 11:25:32

湖南日报全媒体评论员 曹茜茜

近日,生态环境部官方发文称,喜欢摄影的演员李现,果然不负“花鸟使”之名,以一己之力带火了“打鸟”相关的多个话题。随后,全国各地文旅部门也纷纷喊话李现,“安利”自家的“打鸟”好去处。一场由明星效应带火的生态行动,正在各地火热上演。

所谓“打鸟”,并非字面意义上的伤害鸟类,而是摄影爱好者约定俗成的用语,主要指使用长焦镜头远距离拍摄鸟类,与“打靶”类似,强调拍摄时精准对焦和耐心等待。生态环境部点赞“花鸟使”,有三重深意——一是拍鸟的视频直观生动地展示了城市的生态之美;二是明星的移情效应容易激发公众的生态环保热情;三是“生态流量”有助于激活“观鸟经济”。不难发现,“打鸟”延伸出来的护鸟行动、自然教育等,有利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与高质量发展。

近年来,各地持续的生态建设、严格的保护措施,为鸟类营造了环境优越的家园。另一边,“观鸟”活动也逐渐流行到青年人当中。年轻的“赛博观鸟人”在各大“鸟群”分享经验,带火相关话题之余,也带动了大批观鸟者将足迹延伸到许多前所未至的地方。当“观鸟”活动从小众爱好变为大众文化,很可能带动商业的翅膀与生态的脉搏共振,掀起产业发展的旋风。据了解,云南、贵州、江西、湖南等地,就通过探索“生态+观鸟+旅游+研学”的发展模式,找到了新的经济增长点。

目前,多地陆续发布了“观鸟地图”,不少文旅部门也借势推出了观鸟活动。热情好客的姿态背后,同样有着经济效益的深层考量——吸引流量和热度,打造生态旅游的新优势。眼下,适度的营销当然可行,不过也应注意到,“打鸟”的基础源于爱和尊重,不是非要“扛最贵的相机,拍最烈性的鸟”。在相关话题的传播上,也需警惕可能引发的刻意跟风效仿。比如,加剧部分人在设备上的PK,进而产生一些非理性的“打鸟”行为等。

林鸟在枝头啁啾鸣唱,水鸟在湖面灵动滑翔,为城市里的人们增添了更多亲近大自然的乐趣。既然如此,不妨怀揣着对自然的好奇和对生命的热爱,去做“不打扰的观鸟人”。

责编:周泽中

一审:周泽中

二审:欧阳金雨

三审:王礼生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