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智库丨以新文科建设推进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协同

    2025-04-09 11:45:32

周勇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进行全面部署,在深化教育综合改革领域明确提出“强化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协同”的具体要求。近日印发的《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提出,深化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强化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协同。立足于学科融合理念,进一步打破学科专业壁垒,从课程设计、师资建设、培养模式等维度发力,高质量推进科技教育、人文教育协同发展,才能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

注重学科融合性。把学科交叉融合作为“催化剂”和突破口,以多学科知识聚变的模式,科学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是高等学校教育的重要使命任务。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的综合化特点和人类生活的复杂情境,当前的学科建设主张打破学科壁垒,坚持系统观念和改革思维,推进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协同发展。在高精尖人才的培养中,强化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协同,就是要培养具有严谨科学精神、丰厚人文底蕴和深厚家国情怀的新时代人才,培养能够综合运用形象思维、抽象思维、直觉思维等不同思维方式处理复杂问题的人。其具体路径在于,在科技教育中注入人文精神,让学生学会以情酌理;在人文教育中倡导理性思维和科技素养,让学生懂得以理节情。最终目的就是,通过学科融合强化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协同,让学生既通过科技教育掌握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工具,也通过人文教育提升认知自然、社会意义和价值的能力,真正实现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突出课程创新性。课程是人才培养的重要载体。构建创新性强的课程体系,是强化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协同的关键环节。首先,构建文理深度融合的课程体系。不同课程所培养的知识、能力和素养各有不同,有的侧重理解分析,有的偏于感悟体验,有的激发想象力,有的涵养同情心,有的砥砺责任感。高校要发挥学科门类齐全的优势,对课程进行整体性地整合与重构,开发具有学科交融性的教学内容,创新性地推出一批涵盖科技与人文领域知识的跨学科课程。比如,湖南文理学院面向全校各专业开设了若干人文类、科学类通识教育选修课程,要求不同学科专业的学生交叉选修,以达到拓展知识边界、丰富精神内涵的目的。构建文理深度融合的课程体系,在目标设置上,应紧扣以学生为中心,突出产出导向;在课程内容设计上,应围绕学生个性特点;在教学方式选取上,应采用寓教于乐、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在课程评价方式上,应突出可操作性,体现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协同互补、整体互动的特点。其次,要积极引导广大教师深刻认识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协同的重大意义,准确把握教授课程内容与科技、人文融合发展之间的内在联系。通过组织教师参加跨学科研讨会等活动,将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有机融入教学、科研之中。同时,鼓励教师通过组建协同育人教学工作室、跨学科研究团队、联合课题组等方式,激发教师开展跨学科交流研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这种跨学科的培养模式中帮助学生掌握科技知识、领悟人文精神,引导学生成为兼具科学精神和人文情怀的高素质人才。

增强育人实践性。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要“完善学生实习实践制度”。强化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协同,除了上好学校的“小课堂”,也需要用好社会实践的“大课堂”。高校可探索与行业企业联合建设一批跨学科实践基地,将理论宣讲、调查研究、生产劳动、志愿服务、科学普及等社会实践活动,打造为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协同育人的有效载体,完善产学研协同育人机制,引导学生在社会实践中接受教育、提升素养、涵养情怀。此外,在教育数字化变革浪潮中,数字化教学已成为提升教学质量、拓展教学空间的重要工具。高校应善于运用数字化技术,开发数字化教学资源,通过建设虚拟教研室、科技创新案例库、传统文化线上体验馆等,拓展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协同的发展空间,让学生在线上学习科技知识的同时,思考科技对社会、伦理、文化等方面的影响,增强协同育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当今科技发展日益呈现出学科交叉、知识融合、技术集成的趋向。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走向融合,是教育现代化的必然选择和发展趋势。高校进一步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强化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协同,通过战略引领、课程融通、师资培育等举措,培养科技素养和人文素养兼具的高素质人才,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应有所为,也大有可为。

(作者系湖南文理学院文史与法学学院副院长,副教授)

责编:周泽中

一审:周泽中

二审:欧阳金雨

三审:王礼生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