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江新区这十年!

袁路华   湘江融媒   2025-04-09 12:11:19

十年,在历史的长河中不过是沧海一粟,然而对于湖南湘江新区而言,这十年却是一段波澜壮阔、书写奇迹的非凡征程。

2015年4月8日,湖南湘江新区获得国务院批准,成为全国第12个国家级新区,也是中国中部的第一个国家级新区。正式获批成立后,湖南湘江新区犹如一颗璀璨的新星,在中部大地冉冉升起。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先后三次到湖南考察调研,每一次都来到了湘江新区,如春风化雨,为新区的发展注入强大动力,指明前行方向。

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切嘱托,湘江新区紧扣“三区一高地”战略定位,锚定“三高四新”美好蓝图,以“无改革不新区,无创新不新区”的果敢气魄,向着建设“高端产业新区、前沿创新新区、开放活力新区、一流品质新区”的目标勇毅前行,一步一个脚印,在三湘大地刻下了深刻而辉煌的印记。

竞逐未来,矢志改革开新局

当历史的指针拨回十年前,湖南湘江新区带着使命与期望应运而生。

彼时的新区,面临着诸多挑战,如何在激烈的区域竞争中脱颖而出,成为摆在新区建设者面前的一道难题。但改革的号角一经吹响,便如春风吹拂着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

在体制机制创新方面,湘江新区大胆突破传统模式,探索出一套符合自身发展需求的管理体制。打破部门之间的壁垒,构建起高效协同的工作机制,让信息流通更加顺畅,决策执行更加迅速。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更是走在前列,推出“最多跑一次”、设立“办不成事”反映窗口等系列改革创新举措,大大提高了办事效率,为企业和群众节省了大量时间和精力。这种刀刃向内的改革精神,让新区的营商环境得到了极大改善,吸引了众多企业纷至沓来,成为全国“放管服”改革的标杆。

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的征程同样艰辛而伟大。新区主政者深知,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摆脱对传统产业的过度依赖,培育新兴产业,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于是,一场产业变革的大幕徐徐拉开,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加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力度,引导工程机械等传统优势产业加快转型升级步伐,打造智能制造和工程机械、新材料、生物医药及大健康、环境治理技术与应用、新一代信息技术、航空航天(含北斗)等新兴产业集群,加快发展现代金融、文化旅游等现代服务业,加快智能网联汽车、人工智能及传感器(含检验检测)等新业态不断培育壮大,形成更多新的经济增长点,推动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

在科技创新体制改革方面,新区更是不遗余力。出台一系列鼓励科技创新的政策措施,设立专项科研基金,为企业和科研人员提供资金支持。建设各类科技创新平台,如产业技术研究院、企业技术中心等,为科技创新提供载体支撑。同时,积极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搭建科技成果交易平台,让科技成果能够更快地从实验室走向市场,实现其经济价值。正是这些改革举措,激发了新区的创新活力,让科技创新成为推动新区发展的第一动力,为产业升级提供了强大支撑。

跨界破圈,硬核科技登C位

十年砥砺奋进,十年春华秋实。

在改革创新的强劲驱动下,湘江新区收获了累累硕果,一幅波澜壮阔的发展画卷在世人面前徐徐展开。

从经济数据来看,新区的发展成绩令人瞩目。以全省5‰的土地,创造了9.2%的经济总量,经济增速持续高于省市平均水平。2024年,湘江新区直属区地区生产总值增速达5.5%,财税、规工、固投等主要经济指标增速全省领先,产业创新竞争力、全社会研发投入等6项指标位列国家级新区前二。

这些数据,是新区十年发展的有力见证,彰显了其强大的经济实力和发展活力。

产业集聚发展是新区十年发展的显著特征。新区已形成了多个具有竞争力的产业集群。拥有两大国家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和工程机械、新材料、电子信息三大千亿产业集群。工程机械产业在全球市场占据重要地位,中联重科等行业巨头不断推出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产品。新材料产业发展迅猛,巴斯夫杉杉等企业取得了一系列突破。电子信息产业也不甘落后,威胜集团牢牢占据全球智能计量领域领先地位。

科技创新成果更是璀璨夺目。新区汇聚20多所高校院所,省级以上创新平台918家,占全省总量的40%。岳麓山大学科技城、湘江科学城“双星”闪耀,在全国科技城百强榜中分别跃升到第19位、第41位;湘江实验室、岳麓山工业创新中心等重大科技创新平台相继落地,为科技创新提供了强大支撑。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方面,新区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突破。

湘江新区深谙科技创新之道,将人才视为发展的核心驱动力。十年来,新区人才战略成效显著,人才总量已强势突破100万大关,形成了庞大的智力资源库。这里,是全球大学生创新创业的热土,双肩包里的梦想与激情不断碰撞出火花,续写着一段段“岳麓山下好创业”的佳话。新区通过构建多元化人才引进机制、打造全方位服务平台,为人才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和良好的创新环境,让每一位怀揣梦想的创业者都能在这里找到属于自己的舞台,共同推动新区科技创新事业蓬勃发展。

绿色发展,两型生态作示范

在快速发展经济的同时,湘江新区始终坚守生态底线,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

梅溪湖国际新城的建设堪称生态优先发展的典范。十年前,这里还是一片低洼滩涂地,经过科学规划和生态修复,如今已成为一座生态宜居新城。投资6亿元退田还湖,打造了3000亩、蓄水量达700万立方米的梅溪湖,围绕梅溪湖建设了多个生态公园,形成了完整的城市生态水系。以绿色、低碳、生态理念打造的梅溪湖国际新城,获批成为全国首批五个绿色生态示范城区之一,吸引了大量高端人才和优质企业入驻,实现了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

长沙大王山旅游度假区同样是湘江新区生态建设的亮点。这里,生态修复的“不可能”化作“不寻常”,深坑遗址上崛起一座欢乐王国,用建筑史诗续写“天人合一”的东方智慧。18万平方米矿坑重生,年减排二氧化碳2.8万吨,植被覆盖率提升至92%;年均接待游客超200万人次,带动周边就业1.2万人,文旅产值突破50亿元;南片区打造湘江科学城,汇聚3大国家级实验室,孵化智慧旅游新生态,实现了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

为了从源头上加强生态保护,湘江新区坚持“生态优先”规划体系,实现城市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环境保护规划的“多规合一”,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明确禁止开发区域和限制开发区域,对自然保护区、饮用水源保护区等重点区域实施严格保护。在项目建设过程中,严格落实水土保持方案,加强环境监管,确保项目建设与生态保护协调发展。通过一系列生态保护和建设举措,湘江新区的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逐年提高,河流水质持续改善,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色画卷正在徐徐展开,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宝贵经验。

以人为本,保障民生高品质

发展的最终目的是人民。

这十年,湘江新区始终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在教育方面,加大教育投入,新建、改扩建多所学校。长郡双语实验中学、雅礼洋湖实验中学等优质教育资源不断向新区布局,让孩子们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教育。十年来,新区新增学位数超过10万个,有效缓解了学位紧张问题,教育质量也显著提升,为孩子们的未来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医疗保障水平大幅提高。近年来,湘江新区千方百计引进“名医大院”落户家门口,并且充分发挥城市聚集优势,着眼大型公立医院,通过紧密型医联体、医疗集团、专科联盟等多种形式全面推进共建合作,引导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全区基层医疗机构已与中南大学湘雅医院、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湖南省人民医院、湖南航天医院、长沙市第四医院等大型公立综合医院结成医联体共建。让新区群众在家门口就能看“名医”,切实提升了群众的就医体验和健康保障水平。

交通出行更加便捷。地铁线路不断延伸至新区各个区域,2号线、6号线等地铁线路贯穿梅溪湖、麓谷等核心区域,大大缩短了新区与主城区的时空距离。城市道路建设加速推进,潇湘大道、西二环等主干道不断提质改造,新建了一批跨江通道和城市桥梁,加强了湘江两岸以及新区内部各区域之间的联系。公共交通网络日益完善,公交线路不断优化,增加了公交车辆投放,提高了公交服务质量,绿色出行成为新区居民的首选,为居民的日常出行提供了极大便利。

此外,湘江新区还不断丰富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建设了多个文化场馆和体育设施。湘江新区城市馆、李自健美术馆、谢子龙影像艺术馆等文化场馆免费向公众开放,举办各类艺术展览和文化活动,提升了居民的文化素养。社区公园、健身广场等体育设施遍布新区各个角落,为居民提供了休闲健身的场所,全民健身氛围日益浓厚,让居民在物质生活富足的同时,精神文化生活也丰富多彩。

十年登高,只是序章。

下一个十年,湖南湘江新区将继续秉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勇担使命,开拓创新,向着建设“四个新区”的目标奋勇前行,持续当好“三高四新”美好蓝图的一面旗帜,续写更加辉煌的发展篇章。

责编:陈佳

一审:封豪

二审:黄婷婷

三审:刘永涛

来源:湘江融媒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