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5-04-09 16:22:12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张永琼
湖南省工业技师学院焊接教练团队,是一支由“技术能手、教学名师、企业专家、心理导师”多元融合的精英队伍。近年来,团队指导选手竞赛成绩斐然,毕业生被中国核工业五建设有限公司、东方电气(广州)重型机器有限公司等名企争相录用。这支团队,正以精诚协作与创新突破,书写新时代工匠精神的传承篇章。
双师共育:大师出招,点燃技能之光
正高级实习指导师王洪,是湖南省技能大师工作室的领衔人,他以“赛训一体”为核心,将行业前沿技术与竞赛标准深度融合。
方军南与谢叶标是湖南省技术能手,方军南创新设计“动态焊接轨迹模拟系统”,通过三维建模实时反馈焊点精度,帮助选手突破技术瓶颈。
谢叶标创设“情境化训练法”,模拟赛场突发状况,如设备故障、时间压缩等,锤炼选手应变能力。
“技术是筋骨,心态是灵魂。”谢叶标常对选手强调。在一次模拟赛中,选手因操作失误导致焊缝气孔超标,方军南现场拆解焊件,利用基地设备逐层分析缺陷成因,总结出“温度-角度-速度”三要素协同控制法,将缺陷率大幅降低。
精准施教:分层递进,锻造技能精英
省级优秀教练、巴陵工匠曾利艳独创“三阶递进”训练体系,将备赛周期科学划分为“基础夯筑-专项突破-综合实战”三个阶段。基础阶段,他要求选手在基地标准化工位每日完成100道焊缝,以“零容错”标准打磨基本功;专项阶段,他引入企业真实案例,如核电站管道焊接工艺,利用基地的管道模拟装置强化复杂场景下的技术应用;综合阶段,他联合兰军、袁林两位老师,设计“全流程盲测考核”,从图纸解读到成品验收全程限时,逼出选手极限潜能。
兰军将企业一线经验融入教学,制作“缺陷样本库”手册,收录百余种典型焊接缺陷案例,通过对比分析,帮助选手快速识别问题。袁林则主导“逆向拆解训练”,要求选手对往届获奖作品进行反向工程,拆解工艺逻辑,重构技术思维。“分层不是割裂,而是螺旋上升。”
理论筑基:名师引路,厚植工匠底蕴
省级教学名师董盛荣教授深耕焊接理论数十年,主编校本竞赛资料《竞赛项目工艺指导手册》被誉为“焊工宝典”。手册以数据化、可视化为特色,将抽象理论转化为图表公式,如焊缝熔深计算公式、电弧稳定性曲线图等,让选手“一图明原理,一表定参数”。
“没有理论支撑的技术,如同无根之木。”在备战关键期,董盛荣发现选手对新型铝合金焊接工艺掌握不足,连夜查阅文献,整理出《铝合金焊接八大禁忌》,并录制实操视频同步讲解。资料助力选手攻克难点,被中国第四化学建设集团参考为内部培训教材。
心理护航:青春力量,铸就坚韧之魂
“焊接不仅是手上功夫,更是心理博弈。”赵锦枭是焊接专业研究生,对焊接理论和焊接心理深有研究。她设计“压力递增模拟训练”,通过创设声光干扰系统模拟赛场噪音,结合限时加压任务,逐步提升选手抗压能力;建立“情绪日志”,记录每位选手的心理波动,并定制疏导方案。
一次深夜加练中,选手周杨因连续失误陷入焦虑,赵锦枭带她走进实训车间,效仿“焊接大国工匠张冬伟”的技巧,点燃焊枪示范“静心焊接法”,通过呼吸节奏与焊接速度同步,让心境与技艺合一。半小时后,周杨重拾信心,完成高质量焊缝。“心理韧性与技术精度同样重要。”赵锦枭说。
统筹协同:系统保障,凝聚团队合力
学院主管教学竞赛的副院长张桂香和系主任兼党支部书记彭湘南是备赛团队的“总调度师”。他们以实训基地为枢纽,构建“四维保障体系”。
资源上,设立专项基金升级智能焊机、引入虚拟仿真系统;管理上,推行“日清日结”制度,确保训练计划不滞后;协作上,建立教练组“联席会诊”机制,每周汇总技术难题集体攻关;激励上,设立“光荣榜”表彰进步选手,营造“比学赶超”氛围。
二人统筹下,教练组形成“问题不过夜、责任不推诿、创新不停步”工作作风,助力学院焊接项目斩获国家级奖项5项,成为湖南省职业院校备赛团队典范。
责编:龙子怡
一审:龙子怡
二审:张建平
三审:周小雷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湖湘情怀,党媒立场,登录华声在线官网www.voc.com.cn或“新湖南”客户端,领先一步获取权威资讯。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