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质生产力视域下的劳动培育一体化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5-04-09 17:18:27

肖敏 彭馨澜

新质生产力是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在数字经济时代,数字技术与生产力三要素深度融合,催生以数字化和智能化为关键特征的数字新质生产力。新质生产力的蓬勃发展为劳动形态、劳动价值、劳动观念带来深刻变革,对新时代劳动价值观培育提出新要求。劳动价值观作为劳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培育一体化研究,不仅是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必然要求,更是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规律,赋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典型实践。当前大中小学劳动价值观培育存在目标割裂、内容重复、方法单一等问题,难以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需求,为此需要研究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系统阐释智能技术时代劳动形态的价值创造规律将思想伟力转变为实践引力。依据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在全社会弘扬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的重要论述,构建新时代劳动价值观理论体系调整体制机制以形成同数字新质生产力更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加快发展,从而更好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研究的现实依据与战略价值。教育部《2023年全国大中小学劳动教育质量监测报告》显示,学段间课程目标重复率达42.3%,高阶劳动价值观培育环节缺失占比68.7%,系统性缺陷制约人才培育质量。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2年制造业数字化岗位人才缺口达1100万,其中因劳动价值观偏差导致的职业稳定性问题占比31.4%,凸显价值观培育与产业需求的适配性危机。落实《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的重要实践,破解劳动教育“重形式轻内涵”的实践困境。服务"制造强国"战略的人才保障需求,培育具有技术伦理意识和创新劳动素养的新型劳动者。构建中国自主的劳动教育知识体系,完善马克思主义劳动学说的时代化阐释。

研究的创新之处及未来贡献。建构“技术—劳动—价值”三维理论模型,揭示人工智能技术嵌入劳动过程引发的价值认知重构规律,提出劳动价值观培育的“技术具身”理论。创建“双循环”研究范式:整合教育实验法(行动研究循环)与技术追踪法(技术演进循环),建立动态化的研究分析框架。研制“四链融合”培育体系:通过目标链(价值维度)、内容链(知识模块)、方法链(技术支撑)、评价链(质量监测)的有机衔接,形成全学段贯通的实施方案。

研究视角创新。当前研究多聚焦于单一学段的劳动教育或劳动价值观培育,而站在大中小学一体化的宏观视角,以新质生产力为出发点审视劳动价值观培育的时代内涵和现实挑战,拓展研究视野。统筹考虑不同学段间的衔接与连贯,打破学段壁垒,从整体上构建劳动价值观培育体系,为劳动教育研究开辟新方向。

实践路径创新。强调深度探索与实践结合,不仅在理论上深入剖析一体化培育的内涵、目标、内容等,更注重将研究成果应用于实践。通过实践检验和反馈,不断优化培育路径,形成理论与实践的双向互动,区别于以往重理论轻实践或实践缺乏理论指导的研究。

协同育人创新。突出学校、家庭、社会在劳动价值观培育中的协同作用。不再局限于学校单方面的教育,而是将家庭劳动氛围营造、社会劳动文化建设等纳入一体化体系,探索多元主体协同的新模式、新机制,使劳动价值观培育更具全面性和实效性。

评价体系创新。构建针对大中小学劳动价值观培育一体化的动态评价体系。根据不同学段特点设计分层评价指标,同时关注各学段衔接点的评价,且评价过程与培育过程紧密结合,实现以评促育,改变传统评价体系在学段衔接和过程性评价方面的不足,保障一体化培育质量的持续提升。

在理论意义上,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观理论,深化对新质生产力条件下劳动价值观内涵、特征及培育规律的认识,研究可深入剖析不同学段学生的认知特点与发展规律,为劳动价值观培育理论在纵向衔接上提供新视角,填补教育理论在这方面的空白,使劳动价值观培育理论更加系统、全面。在实践意义上,明确各学段劳动价值观培育目标、内容和方法的连贯性,避免教育的脱节与重复。促进人的发展与新产业发展相协调,充分激活人的活力。促进复杂性学习思维的变革,激发教育主体的主观能动性,提升个体与社会发展的契合度,满足新时代新质生产力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为国家发展培养具有扎实劳动素养的建设者。


责编:高甜甜

一审:高甜甜

二审:田育才

三审:宁奎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