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手术台到创业场,他让每一声隐忍的‘疼’都被温柔接住

刘家璇     2025-04-10 09:16:41

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刘家璇 通讯员 陈梓楠 陈依灵

“大众对疼痛医学知识的知晓率还很低,很多人还认为疼痛不是病。”4月9日,结束了一天的诊疗,中南大学湘雅医院骨科博士、“妙康骨科”创始人宋涯在值班日志上重重写下这句话。眼前28岁的程序员患者正蜷缩在诊床上——核磁报告显示“无异常”,但患者背肌已僵硬如铁板。这是宋涯当天接诊的第5个筋膜炎患者,也是他从医来遇到的第1463例。

传统骨科擅长处理骨折、骨裂等器质性疾病,但对肌肉筋膜的慢性疼痛(比如腰背酸痛、肩颈僵硬),更多是靠止疼药和理疗缓解。这些患者像被困在透明牢笼:医学影像查不出病灶,止疼药成把吞咽,理疗费掏空积蓄,甚至被误解而放弃治疗。一位产后母亲的哭诉刺痛了宋涯:“我真的不是矫情,而是疼得根本托不起孩子。”

​​当这些“看不见的疼痛”被忽视时,一组数据揭开了更深层的医疗困境——​​中国慢性疼痛患者已超过3亿人,而与巨大的慢性疼痛患者人数相比,我国疼痛学科诊疗服务能力严重不足。数据显示,在国内6000家医疗机构中,设有疼痛专业的医院比例仅为37.60%。因此,宋涯做了一个大胆决定——走出诊室,用创业打开新战场。

“慢性疼痛也是病,得治”

“妈妈,你为什么老不抱我?”4岁女儿的质问让前产科护士李薇溃败。她的医学检查显示“骨骼无异常”,却连3公斤的婴儿都难以托起。她的手机里存着数十张检查报告单,最新一张照片是丈夫偷拍的——凌晨2点,她跪在地板上用热敷贴缓解腰背灼痛。

这不是孤例。在妙康骨科的病例库里,储存着更残酷的样本:程序员王浩因颈痛被迫辞职,治疗费花光婚房首付;舞蹈教师苏晴CT显示“骨骼正常”,却因背痛终结6年职业生涯;六旬老人为治筋膜炎尝试多种偏方,最终患上药物性肝损伤……

“这些患者的共同点是‘医学上的健康人,现实中的失能者’。”宋涯调出一组患者的超声影像:看似完好的肌肉层下,筋膜组织如干涸河床般皲裂板结。“每道裂痕都在释放疼痛信号,但X光片显示骨骼没有任何问题。”这种“看不见的伤痛”会从多个维度侵蚀患者的生活。首先是躯体功能坍塌——慢性疼痛会从限制患者哺乳、翻身等基础动作,逐步升级为彻底剥夺行动能力;再者,治疗的经济压力较大。《柳叶刀》研究显示,我国慢性疼痛患者年均医疗支出占家庭收入15%-20%,全球因疼痛导致的GDP损失达3%,形成个体与社会的双重失血。

更隐秘的创伤在心理层面由于缺乏肿胀、出血等直观病灶,纤维肌痛患者因行动受限被贴上“不能吃苦”标签;产后女性因腰肌劳损无法正常哺乳,常被误解为“娇气”。——这些社会偏见造成的二次创伤,往往比疼痛本身更难治愈。

“慢性疼痛不是‘矫情’,这也是病,得治。”为缓解患者的病耻感,宋涯团队通过小红书等多个社媒平台持续科普慢性疼痛,让更多人了解到“看不见的疼痛也需要被治愈”。

找回被疼痛夺走的生活主权

2022年成立的妙康骨科诊室里,交叉创新正在撕开慢性疼痛诊疗困局。宋涯团队将3D超声成像与运动医学融合,开创“可视化评估+生物松解+功能训练”三维康复体系。

每当患者来到,宋涯都会轻声引导他们在病床上躺平,用超声探头精准定位粘连部位。在筋膜粘连处注入特制生物溶解制剂后,原本板结的筋膜组织在屏幕上逐渐舒展。“就像给生锈齿轮滴入润滑油,”宋涯解释原理,“这样既松解了物理粘连,还通过刺激筋膜组织,激活肌体自愈。”

这项技术正在帮助更多患者的生活回到正轨:建筑工周强从卧床翻身困难到完成标准硬拉;舞蹈老师苏晴重获消失两年的下腰能力;李薇手机相册新增了拥抱女儿的照片……

患者痊愈后,为宋涯送上特制锦旗。

“医疗创业不该只有冰冷的数字,我们想让每一声隐忍的‘疼’都被温柔接住。” 夜幕降临时,宋涯仍在实验室调试新一代智能康复设备。湘江的夜风拂过,吹动墙上的患者留影。照片里的人们笑着拥抱、奔跑、起舞,他们将那些被疼痛偷走的年岁,一寸寸缝回生命的锦缎。应受访者要求,文中患者均为化名)

责编:刘家璇

一审:余蓉

二审:黄京

三审:杨又华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