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调札记:在云端与泥土间校准青春的坐标系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5-04-09 21:20:23

文 | 株洲市攸县黄丰桥镇2023届选调生 黄家荣

时光荏苒,转眼间我在攸州大地的阡陌间流转已经近五百八十个日夜,从象牙塔的笔墨纸砚到田垄间的粗粝犁铧,从数据模型中的理想曲线到村务台账上的曲折折线,这片土地教会我将论文里的“乡村振兴”四字拆解成具象的生命体验。基层从不相信悬在半空的修辞学,它只认证沾着露珠的实干语法。征迁台账上被橡皮擦改写的数字,文旅策划案里反复推翻的动线设计,矛调会议中逐渐沙哑的乡音翻译……这些具象的“标点符号”,终将连缀成选调生独有的成长叙事诗。

解构云端:当学术理想遭遇乡土逻辑

初至乡野的选调生,总要经历一次精神的重构。书本里的“三农问题”化作眼前错落的屋舍时,方知理论与实践间隔着无数道沟壑。曾经笃信的“最优解”在错综复杂的利益纠葛中显得单薄,提前设想好的书面方案抵不过老百姓一句“祖辈都是这么过来的”。但正是这种落差,让我读懂费孝通笔下“乡土中国”的深意:基层治理不是论文里的定量分析,而是在理想与现实的碰撞中寻找动态平衡的艺术。我开始理解,所谓“云端”不是凌驾于烟火之上的乌托邦,而是将学术理想沉淀为民生温度的过程。当经济学模型转化为助农贷款的精准投放,当社会学理论具象为留守儿童的成长档案,当生态学知识演变成垃圾分类的“土味口诀”,知识才真正完成了从云端到泥土的迁徙。这让我想起钱穆先生的箴言:“学问须于规矩中见性情,于现实中见精神。”

穿越断层:在传统根系上嫁接数字年轮

如果说解构云端是认知的重塑,那么穿越观念的断层则需要文化的“双语能力”——既要读懂土地的年轮密码,又要编译时代的算法语言。基层的崇山峻岭,既是地理屏障,更是观念转型的隐喻。面对千年农耕文明沉淀的生存智慧与数字化浪潮的激烈碰撞,选调生注定要成为文化转译的桥梁。我们既要守护祠堂里延续的伦理温度,也要掌握湖岸边文旅的流量密码;既要理解老人对土地近乎执念的眷恋,又要为抽水蓄能项目搭建发展的云梯。这种撕裂与重构的阵痛,恰恰孕育着新生的可能。当无人机掠过金色稻浪,传统农具与智能终端在田埂上共舞;当村BA直播间的弹幕与门前三小议事的铜锣声共鸣,我忽然顿悟:乡村振兴从不是非此即彼的单选题,而是在守护与突破间走出第三条道路。这需要治学者“为往圣继绝学”的敬畏,更需要实践者“虽千万人吾往矣”的胆魄——正如费正清所言:“中国的现代化必须从传统中长出新的枝芽。”

奔赴深蓝:个体微光与时代浪潮的和鸣

从梁漱溟的乡村建设实验到费孝通的江村经济,一代代知识分子试图破解乡土中国的密码。而今我们手持的不再是钢笔与测绘图,而是数字终端与政策工具箱,但那份‘知行合一’的叩问始终未变。新时代的乡土中国,正经历着千年未有的嬗变,当空心化村庄遇上数字经济,当老龄化社会碰撞智能革命,基层工作者既是观察者,更是创造者。我们这一代选调生的使命,不再局限于上传下达的“政策二传手”,而要成为整合资源的“系统集成者”、激活内生动力的“创新催化剂”。这种转型要求我们既要有“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的务实,也要有“于无人处辟新路”的锐气。在数字治理平台搭建中重思科层制效率,在乡风文明建设中重构现代契约精神,在集体经济发展中探索“公司+农户”新型合作模式——每个微小的创新都是对“中国之治”的生动注脚。这让我想起黄仁宇的洞见:“中国的问题终须以中国的方式解决”,而基层正是这种“中国智慧”的发源地与试验场。

一年八个月的历练,褪去了“学术主义”的清高,滋长出“泥土哲学”的谦卑。我逐渐懂得:选调生的价值不在于创造惊雷般的改革,而在于成为润物的细雨——在政策落地时多问一句“老乡能不能听懂”,在规划项目时多想一层“十年后会不会荒废”,在考核指标外多存一份“对得起天地良心”的敬畏。愿继续做这片热土的学徒,在云端与泥土间,书写属于我们这代人的“乡土中国志”。

责编:龙子怡

一审:龙子怡

二审:张建平

三审:周小雷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