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5-04-10 07:50:37
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易鑫 李夏涛 通讯员 唐霞 向辉
4月9日清晨,辰溪县大洑潭村,龙窑的柴火噼啪作响,窑口的青烟裹着草木灰的香气袅袅升起。向玉兰弓着腰,手指在陶坯上轻轻掠过,泥胎的弧度逐渐变得圆润柔和。她是辰溪土陶非遗技艺的代表性传承人。
辰溪土陶以其独特的工艺和质朴的美感,在湖南民间享有盛誉。2023年,辰溪土陶烧制技艺获批湖南省第六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一捧陶土经历选土、制泥、拉坯、雕刻、绘画、烧制、出窑等环节,每一步的精雕细琢,方能成就一件精品。
嫁入陶门:泥与火的开端
1994年,向玉兰嫁入制陶世家,公公伍尉孝是辰溪土陶的第四代传人。在公公的悉心指导下,她从揉泥、拉坯学起,逐步掌握了土陶制作的技巧。“打泥要打到泥‘熟’了才行,不能留一丝气泡。”晨曦暮霭中,作坊里千百次揉捏摔打的泥团,见证了她从门外汉到非遗技艺代表性传承人的蜕变。
20世纪90年代,塑料制品的兴起对传统陶瓷产业带来冲击。向玉兰和家人在沅陵创办的陶瓷厂最终不得不关闭。面对困境,她陷入深思:“土陶过时了吗?我还能做什么?”
2005年,向玉兰作出大胆决定:放下“老板”身份,外出学习新知识、新技艺。她来到佛山、东莞等地,在陶瓷厂从零开始,做学徒、学工艺。2010年,她凭借扎实的技艺,进入中国建筑陶瓷博物馆工作,逐步完成了从工人到技师、再到工艺师的蜕变。十余年漂泊,她将机械生产的精准与传统柴烧的灵性融会贯通,审美眼界悄然蜕变。
2017年,向玉兰带着满腔热忱和丰富的经验回到辰溪,创办了一家陶艺吧,旨在推广土陶文化。恰逢当地一家旅游公司计划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产品。经人引荐,她与旅游公司负责人一拍即合,共同成立了辰溪土陶基地,将传统土陶制作与旅游、研学教育相结合,吸引了众多游客和学生前来体验、学习。
出窑万彩:草木灰釉写春秋
在传承传统技艺的基础上,向玉兰大胆创新,将辰溪土陶从单一的生活器皿拓展至生活器、茶器、花器、艺术品四大类,并提供定制化生产服务,使辰溪土陶更符合现代人的审美和需求。她始终坚持使用传统的龙窑柴烧工艺。相比现代的电烧、气烧,柴烧的不确定性更大,但正是这种不确定性,使每一件作品都独一无二,真正体现了“入窑一色,出窑万彩”的独特魅力。
“柴烧是人与天的对话。”向玉兰抚摸着双耳瓶上流淌的釉色。龙窑内,松柴燃烧的落灰自然成釉,1200℃高温下,草木灰与陶土交融出青碧、赭红、鸦青等万千色泽。
“双击印花”古法造就的土陶纹理,是任何气窑、电窑都无法复制的天工之作。向玉兰开发的草木灰釉系列,既有《楚辞》中“陶嘉月兮总驾”的楚风古韵,又透着现代极简美学——正如她的人生,在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中淬炼出独特光华。
如今,在辰溪土陶基地,游客可以亲手体验陶艺的魅力,感受泥土在指尖变化的奇妙。孩子们在这里学习拉坯、上釉,了解土陶文化的博大精深。抖音直播间里,年轻人们为“开窑盲盒”惊喜欢呼——在几十年如一日的坚守传承,如今龙窑的星火,终究化作满天星辰。
责编:李夏涛
一审:黄欣然
二审:李夏涛
三审:肖畅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湖湘情怀,党媒立场,登录华声在线官网www.voc.com.cn或“新湖南”客户端,领先一步获取权威资讯。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