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凡十年 新环境保护法实施十周年系列报道 | 勠力攻坚,赢得天朗气清

李德超   中国环境监察   2025-04-10 09:21:47

要加大大气污染治理力度,应对雾霾污染、改善空气质量的首要任务是控制PM2.5,要从压减燃煤、严格控车、调整产业、强化管理、联防联控、依法治理等方面采取重大举措,聚焦重点领域,严格指标考核,加强环境执法监管,认真进行责任追究。

——2014年2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市考察工作时指出

“北京蓝”渐成常态。游人漫步在天安门广场,拍摄时间 :2025 年 3 月 12 日上午。前一日,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在北京胜利闭幕。

2025年3月8日,在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部长通道”上,生态环境部部长黄润秋展示了两块从北京市大气环境监测仪上取下的滤膜。2015年的滤膜,呈现出灰黑色。2024年的滤膜,则呈现出灰白色。从“灰黑”到“灰白”,这中间是一场久久为功的“蓝天保卫战”,也是人们看得见、感受得到的生态之变。

风翳尽净,澄碧如洗。十年巨变,天朗气清。

2025年3月9日11时,全国城市空气质量实时发布平台显示,黑龙江黑河市PM2.5每立方米18微克,空气质量优。

与此同时,远在万里之遥的拉萨市 PM2.5每立方米8微克,空气质量优。

位于中国东部海岸线与长江交汇处的江苏南通市PM2.5每立方米 25微克,空气质量优。

……

人们真切地感受到空气质量十年巨变——雾霾越来越少,蓝天越来越多。

2024年,全国的PM2.5平均浓度为29.3微克/立方米,空气质量目标如期实现。

曾经,雾霾“锁城”,指数“爆表”,医院呼吸科人满为患的情景在多个城市“上演”。

雾霾直接影响了人们的生命健康。“让人无处可逃”的空气污染引发了中国人对生存环境前所未有的担忧。

要“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

一切的发展都要以人民为中心,而健康是第一位的。在人的生命健康中,呼吸是第一位,雾霾事关每个人的生命健康。

治理雾霾迫在眉睫!

党的十八大首次将生态文明融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生态环境保护政策法律法规不断推出。

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重中之重是打赢蓝天保卫战,增强人民群众的蓝天幸福感。

十年大气污染治理,利用法治护航、科技赋能、政策引领、公众参与等“组合拳”,不断推动空气质量持续改善。风清气爽,远山可望,月光之下品茗对弈。

“重典”治霾

民之所望,施政所向。

为了打好治理雾霾“攻坚战”,立法、行政、司法部门形成合力,公民、社会组织积极参与,环保法律体系逐渐完善,依法治霾能力逐步提升。

2013年,国务院发布实施“史上最严”的治霾总指南——《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也就是日常说的“大气十条”。消除人民群众“心肺之患”的蓝天保卫战全面打响。

雾霾治理,法律不能袖手旁观。

新环境保护法作为基础性法律,特别作出明确规定,“国家加强对大气、水、土壤等的保护,建立和完善相应的调查、监测、评估和修复制度。”

2015年,大气污染防治法第二次修订;2018年,大气污染防治法第二次修正,同时,国务院印发《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2023年,国务院印发《空气质量持续改善行动计划》。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出台司法解释,加强行刑衔接,对性质恶劣案件挂牌督办。

“重典”治霾,依法治污力度不断加强。

按日计罚、查封扣押、限产停产、行政拘留、突发环境事件调查处理……国务院有关部门出台配套文件,突出可操作性,打出依法治霾“组合拳”。时任环境保护部部长陈吉宁表示,要“让违法者付出付不起的代价。”

雾霾笼罩下的北京CBD,拍摄时间:2015年11月11日上午。

合力“围剿”

雾霾天气既具有明显的区域性,同时也具有流动性和开放性。

实践证明,治理雾霾不能“单打独斗”,不能只顾“自扫门前雪”,而要也管“他人瓦上霜”。要联防联控、统一标准、群策群力。

“不同地区需要联防联控,单独一家是不可能解决问题的。要通过精细化管理来进行环境治理,还要靠信息化,利用大数据监控排放。”

在新环境保护法中,大气污染防治“联防联控”机制、“统一标准”等相关做法和意见已被充分吸收:“国家建立跨行政区域的重点区域、流域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联合防治协调机制,实行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监测、统一的防治措施。前款规定以外的跨行政区域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防治,由上级人民政府协调解决,或者由有关地方人民政府协商解决。”

区域、部门联合作战,合力“围剿”雾霾。

从京津冀联防联控,到“2+26”城市协同作战,再到“2+36”城市,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和长三角地区连为一体,重点区域适时调整,有助于系统、整体地解决大气污染问题。

住房和城乡建设、交通运输、工业和信息化等部门及时出台“六个百分之百”“燃油国六标准”“燃煤锅炉整治”等治污减碳要求。政府各相关职能部门,各司其职,稳扎稳打。

“公检法环”联合办案,全国四级法院设立环境资源专门审判机构、组织,至2023年已达2800多个,检察机关实现公益诉讼机构全覆盖,公安机关成立生态环境案件侦查部门,生态环境保护违法成本显著提高。

联动执法

政策措施重在落实见效。为保证治污措施落到实处,生态环境部统筹调配全国生态环境执法力量,实行异地交叉执法、驻地督办,确保各项措施落实到位。

大气污染防治法规定,“国务院环境保护部主管部门和国家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区域内有关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可以组织有关部门开展联合执法、跨区域执法、交叉执法。”

2017年4月,环境保护部从全国抽调5600名执法人员,对“2+26”城市开展为期一年的强化督查,被称为“史上最大规模的环保督查”。生态环境部门采取“不定时间、不打招呼、不听汇报、直奔现场、直接督查、直接曝光”方式,加强大气环境督查。

“‘散乱污’治理”“两断三清”“煤改电”“煤改气”“严控‘两高’”“一厂一策”“秸秆禁烧”“VOCs专项整治”‌“装树联”……一系列治污策略密集出台。 

推进联合执法、区域执法、交叉执法等执法机制创新,明确重点,加大力度,严厉打击环境违法行为。对偷排偷放、屡查屡犯的违法企业,依法停产关闭。对涉嫌环境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乌兰察布的夜空。(摄影:席强)

约谈问责

雾霾治理不能仅靠“风吹”,关键还是靠“人”。“人”不仅体现在对科学技术的运用,更体现在对政策法律制度不折不扣地执行。

动员千遍不如问责一次。

严格考核问责。将打赢蓝天保卫战年度和终期目标任务完成情况作为重要内容,纳入污染防治攻坚战成效考核,做好考核结果应用。

对工作不力、责任不实、污染严重、问题突出的地区,由生态环境部公开约谈当地政府主要负责人。制定量化问责办法,对重点攻坚任务完成不到位或环境质量改善不到位的实施量化问责。

落实执法责任,对监督缺位、执法不力、徇私枉法等行为,监察机关依法追究有关部门和人员的责任。

从“查企业”到“督政府”,从约谈企业负责人到约谈地方“一把手”……各级生态环境部门转变思路,探索以约谈、综合督查为抓手,结合“挂牌督办”“区域限批”等组合“杀手锏”,强化各级政府环保责任,使一批突出环境问题得到整改落实。

2017年6月28日,时任环境保护部部长李干杰在京看望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大气污染防治强化督查培训班学员时要求,环境保护部门要敢抓敢管动真碰硬,建立专项督察机制,采取督查、交办、巡查、约谈、专项督察“五步法”,对问题严重、久拖不办的地方不定期开展机动式、点穴式专项中央环保督察,严肃严厉追责问责,将压力有效传导到地方党委和政府及其有关部门,确保环境保护各项部署落地见效。

2023年7月27日,生态环境部部长黄润秋介绍,第一轮、第二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共移交责任追究问题667个,被督察对象共追责问责9699人,其中厅级干部1335人,处级干部4195人,切实发挥了督察的警示作用。

公众参与

同呼吸,共奋斗。

环境保护涉及千家万户,与每个人都息息相关。每一个人既是受害者,又是享有者;既是污染者,也是保护者。每一个人不要成为环境问题的旁观者、指责者,要成为解决环境问题的参与者、贡献者。

加强社会动员,汇聚建设美丽中国磅礴力量。

新环境保护法设立专章规定信息公开与公众参与。《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要求,广泛动员社会参与,倡导全社会“同呼吸共奋斗”,动员社会各方力量,群防群治,打赢蓝天保卫战。

科技赋能

虽然有时还要“土办法”“硬功夫”,但再也不能仅靠“长矛大刀”“拳打脚踢”,要运用高科技,科技赋能已经成为提质增效的必然选择。

先进的传感器网络和高精度卫星遥感技术发挥着关键作用。传感器遍布城市各个角落,实时收集空气质量数据,精准反馈污染物浓度变化;卫星遥感则全面监测城市大气状况,让污染源无所遁形。强大的人工智能算法和大数据平台,对海量监测数据进行深度挖掘,准确预测污染趋势,为防控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新能源汽车在公共交通领域广泛推广,减少尾气排放;智能降尘系统在建筑工地启用,有效抑制扬尘。执法监管借助科技力量升级,对污染行为实时监督,及时发现并制止违法排放。

科技赋能大气污染防治,显著提升了治理效率和效果。

不能停歇

十年努力,空气质量持续改善。

“蓝天常在”是否意味着可以鸣金收兵?答案是否定的。

2025年3月8日上午,在人民大会堂北大厅举行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部长通道”集中采访时,生态环境部部长黄润秋表示,“今天外面还有点轻度污染,这也提醒我们污染防治攻坚战不能歇脚、不能停步,我们还要持续深入打下去。”

目前,空气质量从量变到质变的“拐点”还没有到来,表现特点是重污染仍然多发频发,产业结构偏重化工、能源结构偏煤炭、运输结构偏公路等情况还没有得到根本改善。

空气质量改善是一项长期复杂艰巨的任务,国务院印发的《空气质量持续改善行动计划》指出,我国大气环境形势依然严峻,部分地区秋冬季PM2.5污染突出,大气环境问题的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仍然存在,空气质量与保护人民身体健康的要求、与美丽中国建设目标仍有较大差距。

再努力,奋进路上不停歇!

责编:李典蔓

一审:李典蔓

二审:张马良

三审:周韬

来源:中国环境监察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