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高中周末双休系列评论③|高中周末双休能否撬动教育综合改革?

  科教新报   2025-04-10 09:31:31

周泽中

在距离2025年高考不足百日时,全国多地逐步推进落实高中周末双休,体现教育综合改革对学生身心健康的重视,回应了社会对改善青少年成长环境的关注。

实施双休日的初衷为学生提供缓解学业压力的宝贵时间。对于许多家长和学生而言,这项政策有助于平衡生活节奏,并为兴趣爱好的培养创造条件。在此背景下,学校希望通过课外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他们锻炼身体与发展个人特长的时间。尽管高中周末双休政策展现出诸多积极影响,其具体效果仍需结合不同地区与群体特征开展深入研究,以厘清潜在差异与复杂性。

城乡之间的教育资源与师资配置差距仍然十分显著。农村地区由于缺乏图书室和运动场等基本教学设施,学生在课余时间难以获得健康的学习与活动环境,要么干农活,要么玩手机。此外,对于寄宿生而言,每次往返家中的交通成本也进一步加重了经济压力。在城市中,尽管教育资源相对丰富,但周末活动选择依然有限,不同收入家庭间儿童参与教育活动的机会存在明显分化,“有钱的一对一,没钱的玩手机”的现象屡见不鲜。这种因城乡差异和经济背景导致的教育资源不均衡现象,与高中周末双休所倡导的初衷背道而驰,难免引发人们对于教育公平问题的思考。

高中周末双休需综合考量多方利益。近日,教育部明确校外教育培训机构应直接入驻或系统接入全国平台,应主动将预收费全额纳入监管;2025年全省教育工作会议上,提出要严格规范办学行为。其中,“名校”要带头严格落实规定,反对不当竞争和盲目内卷,推动教育生态持续优化。这些举措旨在从系统层面确保学校与社会服务之间形成良性互动。但仅依赖行政命令推进周末双休并不足够,该项改革本质上是针对时间管理、学习效率及教师教学负担的一次深入探索。如果无法平衡家长期待、学生自主需求以及升学压力三者关系,可能会在实际操作中面临诸多挑战,甚至难以为继。

改革有阵痛,这是旧有机制与新实践之间的必然碰撞,但不改革就是长痛。诸如高中周末双休等减负措施,绝不意味着降低教育质量,而是在效率与内容上做加法,在压力与形式上做减法,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因此,面对可能出现的矛盾和问题,既要摒弃“唯分数论”的升学导向,弥补乡镇教育短板,更应该严格推行“五育并举”综合素质评价,在“减负”与“增效”之间找到平衡,凝聚起广泛共识。

单靠行政命令禁止补课、强调周末双休,只是权宜之计。面对未来的不确定性,我们需要一个既有效率又富有人情味的全新教育体系,从而巧妙地在考试成绩与个人发展之间找到平衡。实现高中周末双休,或许正是迈向这一目标的关键一步。

相关阅读:

聚焦高中周末双休系列评论①|发呆时光里,藏着教育的真谛

聚焦高中周末双休系列评论②|在学会自律中点燃求知火焰

责编:曾玺凡

一审:曾玺凡

二审:刘芬

三审:黄维

来源:科教新报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湖湘情怀,党媒立场,登录华声在线官网www.voc.com.cn或“新湖南”客户端,领先一步获取权威资讯。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

我要问